《伐柯》原文赏析

  • [
    xiān
    qín
    ]
    míng
  • feǐ
    feǐ
    meí
  • yuǎn
    gòu
    zhī
    biān
    dòu
    yǒu
    jiàn

原文: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相关标签:诗经寓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怎么砍伐斧子柄?没有斧子砍不成。怎么迎娶那妻子?没有媒人娶不成。
砍斧柄啊砍斧柄,这个规则在近前。要想见那姑娘面,摆好食具设酒宴。

注释:
伐柯:砍取做斧柄的木料。《说文解字》:柯,斧柄也;伐,击也,从人,持戈。
匪:同“非”。克:能。
取:通“娶”。
则:原则、方法。此处指按一定方法才能砍伐到斧子柄。
觏(gòu):通“遘”,遇见。
笾(biān)豆有践:在古时家庭或社会举办盛大喜庆活动时,用笾豆等器皿,放满食品,整齐地排列于活动场所,叫做笾豆有践。此处指迎亲礼仪有条不紊。笾,竹编礼器,盛果脯用。豆,木制、金属制或陶制的器皿,盛放腌制食物、酱类。 《伐柯》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可以描述为古代中国的婚姻文化和婚姻制度。先秦时代是中国传统婚姻文化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婚姻问题的“过渡阶段”。在这个时期,周公制定了一套礼仪制度,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婚姻中,父母的同意是非常重要的,双方需要通过媒妁的沟通来获得父母的同意,才能正式订立婚约。这首诗可能是一首迎亲之歌,描述了古代婚姻中的一些仪式和传统。 《伐柯》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达了作者对于婚姻的理解和态度。

从深层语义来说,《伐柯》通过描述男子娶妻的过程,暗示了封建社会中婚姻观念的特点。作者强调了媒妁之言的重要性,认为婚姻的成功需要有媒人的介绍和安排。这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家族和社会的关系。婚姻的目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幸福,更是延续家族血脉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此外,诗中对于妻子的赞美也有一定的意义。作者并没有赞美妻子的外貌和性格,而是赞赏她善于料理祭祀宴飨事宜。这暗示了封建社会中,理想的女性形象是能够辅佐丈夫,维护家族传统和祖先崇拜的女性。妻子的能力和经验在婚姻中被看作是衡量婚姻美满的准则。

总的来说,《伐柯》通过描述男子娶妻的过程和对妻子的赞美,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婚姻观念的特点。婚姻被看作是家族和社会的关系,媒妁之言的重要性被强调,而妻子的能力和经验被看作是衡量婚姻美满的准则。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伦理观念和宗法观念对于婚姻生活的渗透。 《伐柯》鉴赏详情»

猜您喜欢

端午

唐代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贺新郎·端午

宋代 刘克庄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思佳客·闰中秋

宋代 吴文英

丹桂花开第二番。东篱展却宴期宽。人间宝镜离仍合,海上仙槎去复还。
分不尽,半凉天。可怜闲剩此婵娟。素娥未隔三秋梦,赢得今宵又倚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