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端午》原文赏析

  • xīn
    láng
    ·
    duān
  • [
    sòng
    dài
    ]
    liú
    zhuāng
  • shēn
    yuàn
    liú
    huā
    huà
    lián
    kaī
    wán
    shān
    fēng
    qīng
    shǔ
    ér
    fēn
    fēn
    kuā
    jié
    shù
    xīn
    yàng
    chaī
    zǎo
    yǒu
    yóu
    rén
    guān
    lǎo
    féng
    chǎng
    yōng
    zuò
    rèn
    tóu
    nián
    shào
    zhēng
    làng
    huā
  • líng
    jūn
    biāo
    zhì
    gāo
    shēng
    píng
    rèn
    lán
    peì
    gēng
    huái
    怀
    jiāo
    shuí
    xìn
    sāo
    hún
    qiān
    zài
    hòu
    chuī
    xián
    jiǎo
    shǔ
    yòu
    shuō
    shì
    jiāo
    chán
    lóng
    ér
    jīn
    xǐng
    dào
    liǎo
    liào
    dāng
    nián
    zuì
    chà
    liáo
    xiào
    diào
    qiān

原文: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相关标签:端午节风俗吊古抒怀风情贺新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深深的庭院里,石榴花正盛开。彩绘的帷帘敞开,我身穿粗麻衣服,手持丝绢小扇。中午清风吹散了暑气,显得格外清爽。年轻人们纷纷展示自己的节日装束。他们头上插着彩符,身上佩戴着用艾草扎成的老虎。他们争先恐后地来到渡口观看龙船比赛。我年纪大了,不愿再与人拥挤,只是站在远处观看。任凭那些年轻人摇旗擂鼓呐喊,船桨起伏,江面上的浪花翻卷飞舞。屈原的精神永远流传,屈原的风度万世传颂。他一生带着芳草,胸怀如美酒般清醇甘甜。谁能相信千年之后,他在江底的灵魂还会为米粽而垂涎。说什么怕蛟龙发怒,才把粽子扔进江中给蛟龙解谗。唉,这些传说多么荒诞。如果他一直活到今天,倒不如与世皆醉死在当年,反而省去了许多苦恼和怨烦。想到这里,我兴起写下这首词,以作为笑谈,向千古含冤的屈原致敬。

注释:
綀衣:葛布衣,指平民的衣着。
结束:妆束、打扮。
钗符艾虎:《抱朴子》中说:“五月五日剪采作小符,缀髻鬓为钗头符”。《荆门记》中说:“午节人皆采艾为虎为人,挂于门以辟邪气。”
观渡:《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竞渡,俗称屈原投汨罗日,人们伤怀其死,所以命舟楫拯救他。
灵均标致:指屈原的风度。屈原的字是灵均。
纫兰佩:用秋兰串联起来佩戴在身上。
椒:香物,用来降神;醑:美酒,用来祭神。
角黍:粽子。
“把似”句:假如屈原现在醒过来。 《贺新郎·端午》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在深深的庭院里,石榴花刚刚绽放,我撩起画帘,穿着葛衣,摇着绢扇,让风儿吹走夏日的炎热。少男少女们各自炫耀着自己的新装,头上插着新颖的钗符和艾虎。早已有人在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我年纪大了,懒得去凑热闹,任由戴着头巾的年轻人摇旗击鼓。船桨打起水花,像急雨一样溅起,江面上一片浪花飞舞。

屈原的形象是如此高大,暗示他平生佩戴兰草以示纯洁,又怀揣着香酒来庄重地祭神。谁会相信千年之后,他会在波涛之下垂涎于粽子呢?还说什么怕蛟龙嘴馋发怒。如果他清醒地活到今天,还不如当年醉死,免受这样的痛苦。姑且以此作为笑谈,来悼念他千古英灵。

注释:
⑴贺新郎: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但句子的平仄与其他版本有较大不同。以《稼轩长短句》为准。一百十六字,前后各六仄韵。一般使用入声部韵的句子较为激壮,使用上声、去声部韵的句子较为凄郁,重要的是能够适应不同的情境。
⑵綀(shū)衣:葛布衣,指普通人的衣着。
⑶结束:打扮、装束。
⑷钗符艾虎:钗符,又称钗头符,是端午节时的一种头饰。《抱朴子》中有记载:“五月五日剪采作小符,缀髻鬓为钗头符。”艾虎是端午节时用艾草制作的虎形物品,或者剪彩成虎形,粘上艾叶,戴在身上以辟邪。
⑸观渡:《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称屈原投汨罗日,人们为了拯救他的尸体,命船和桨去救援。”
⑹逢场作戏:原指艺人在合适的场合表演,后来指嬉戏的活动。慵:懒得,表示“我”不想参加。
⑺陌头:戴着头巾。陌:头巾。争旗鼓:摇旗击鼓,为龙舟助威。
⑻灵均标致:屈原的风度。屈原的字是灵均。
⑼纫兰佩:用秋兰串联起来佩戴在身上,意味着高雅的品德。
⑽椒:香物,用来降神;醑(xǔ):美酒,用来祭神。
⑾角黍(shǔ):粽子。
⑿把似:假如。
⒀差无苦:几乎没有什么痛苦。 《贺新郎·端午》译文及注释二详情»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作者在咸淳三年的端午节时的心情和思考。当时,作者看到路上的行人们都打扮得很精致,整个城市弥漫着喜悦的氛围。然而,作者却意识到国家正处于危机之中,危如累卵。同时,他也想到了自己已经年近八十,却在仕途上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挫折,心中积压了很多不满和不平之气。因此,他决定借用屈原的故事来发泄自己的情感,创作了这首词。这篇创作背景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不满,以及他通过创作来宣泄情感的动机。 《贺新郎·端午》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词的解读,该词是一首吊古之作,咏端午节的风俗人情,同时也提到了屈原。词人通过托屈原之事,表达了自己的怨愤之情。上片描写了端午节时当地的事物风光,年轻人们身穿盛装,争渡观看龙舟比赛,而词人因为年纪大,对此不感兴趣,展现了情怀的不同。开头写石榴花开,点明了季节。接下来写了自己的轻闲自在,但实质上却有“闲愁最苦”的意味,通过反面来表达情感。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年轻人争渡的场面,动态感很强。下片赞颂了屈原的品格,对端午节民众投粽的民俗进行了批评,认为这是对屈原的愚弄,表达了举世皆浊我独醒之慨。思致超妙而文笔诙谐,已开元曲先声。最后的“把似”两句表达了忧愤之情,设想了屈原今日觉醒,真不知他会有何感想。与其清醒而苦恼,还不如“醉死差无苦”。作者是个热血男儿,但在当时文恬武嬉,统治者苟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风中,只能长歌当哭而已。黄蓼园深深理解词人的意思,他说:“非为灵均雪耻,实为无识者下一针砭。思理超超,意在笔墨之外”(《蓼园词选》)。这是一句深刻而中肯的话,可谓先获我心。 《贺新郎·端午》赏析详情»

赏析二

怀,但他的忧愤与现实相比,实在微不足道。作者以此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和对现实的失望。



全文通过描写端午节的民俗风情和对屈原的怀念,展现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感慨。上片以端午节的热闹景象为背景,通过描写儿女们的欢乐和自己的无聊,表达了年华已逝的落寞心绪。下片则以对屈原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为主题,通过对投粽民俗的批判,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现实虚伪的愤懑。整篇文章以端午节为线索,通过对比和衬托,展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贺新郎·端午》赏析二详情»

宋代诗人刘克庄的照片
刘克庄

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他是宋末文坛的领袖,也是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其词风豪迈慷慨。他是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最大的一位。

刘克庄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并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他在辞赋创作中注重形式的变化和创新,提倡以意境为主导,强调诗歌的表达力和感染力。他的辞赋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抒发社会时事为主题,既有豪放激昂的作品,也有细腻婉约的作品。

刘克庄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慷慨著称,他的词作则更加富有个人情感和社会关怀。他的词风独特,既有豪放激昂的作品,也有细腻婉约的作品。他的词作在南宋文坛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克庄的诗论思想也具有重要意义。他提出了“诗以言志,词以言情”的观点,强调诗歌和词作的表达功能。他还提出了“诗以意为主,辞以文为辅”的理论,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辞藻的运用。他的诗论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补充刘克庄的出生和死亡年份为1187年和1269年。

猜您喜欢

思佳客·闰中秋

宋代 吴文英

丹桂花开第二番。东篱展却宴期宽。人间宝镜离仍合,海上仙槎去复还。
分不尽,半凉天。可怜闲剩此婵娟。素娥未隔三秋梦,赢得今宵又倚阑。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唐代 崔曙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唐代 阴行先

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寂寞风蝉至,连翩霜雁来。
山棠红叶下,岸菊紫花开。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