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深深的庭院里,石榴花正盛开。彩绘的帷帘敞开,我身穿粗麻衣服,手持丝绢小扇。中午清风吹散了暑气,显得格外清爽。年轻人们纷纷展示自己的节日装束。他们头上插着彩符,身上佩戴着用艾草扎成的老虎。他们争先恐后地来到渡口观看龙船比赛。我年纪大了,不愿再与人拥挤,只是站在远处观看。任凭那些年轻人摇旗擂鼓呐喊,船桨起伏,江面上的浪花翻卷飞舞。屈原的精神永远流传,屈原的风度万世传颂。他一生带着芳草,胸怀如美酒般清醇甘甜。谁能相信千年之后,他在江底的灵魂还会为米粽而垂涎。说什么怕蛟龙发怒,才把粽子扔进江中给蛟龙解谗。唉,这些传说多么荒诞。如果他一直活到今天,倒不如与世皆醉死在当年,反而省去了许多苦恼和怨烦。想到这里,我兴起写下这首词,以作为笑谈,向千古含冤的屈原致敬。
注释:
綀衣:葛布衣,指平民的衣着。
结束:妆束、打扮。
钗符艾虎:《抱朴子》中说:“五月五日剪采作小符,缀髻鬓为钗头符”。《荆门记》中说:“午节人皆采艾为虎为人,挂于门以辟邪气。”
观渡:《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竞渡,俗称屈原投汨罗日,人们伤怀其死,所以命舟楫拯救他。
灵均标致:指屈原的风度。屈原的字是灵均。
纫兰佩:用秋兰串联起来佩戴在身上。
椒:香物,用来降神;醑:美酒,用来祭神。
角黍:粽子。
“把似”句:假如屈原现在醒过来。
《贺新郎·端午》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在深深的庭院里,石榴花刚刚绽放,我撩起画帘,穿着葛衣,摇着绢扇,让风儿吹走夏日的炎热。少男少女们各自炫耀着自己的新装,头上插着新颖的钗符和艾虎。早已有人在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我年纪大了,懒得去凑热闹,任由戴着头巾的年轻人摇旗击鼓。船桨打起水花,像急雨一样溅起,江面上一片浪花飞舞。
屈原的形象是如此高大,暗示他平生佩戴兰草以示纯洁,又怀揣着香酒来庄重地祭神。谁会相信千年之后,他会在波涛之下垂涎于粽子呢?还说什么怕蛟龙嘴馋发怒。如果他清醒地活到今天,还不如当年醉死,免受这样的痛苦。姑且以此作为笑谈,来悼念他千古英灵。
注释:
⑴贺新郎: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传作以《东坡乐府》所收为最早,但句子的平仄与其他版本有较大不同。以《稼轩长短句》为准。一百十六字,前后各六仄韵。一般使用入声部韵的句子较为激壮,使用上声、去声部韵的句子较为凄郁,重要的是能够适应不同的情境。
⑵綀(shū)衣:葛布衣,指普通人的衣着。
⑶结束:打扮、装束。
⑷钗符艾虎:钗符,又称钗头符,是端午节时的一种头饰。《抱朴子》中有记载:“五月五日剪采作小符,缀髻鬓为钗头符。”艾虎是端午节时用艾草制作的虎形物品,或者剪彩成虎形,粘上艾叶,戴在身上以辟邪。
⑸观渡:《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称屈原投汨罗日,人们为了拯救他的尸体,命船和桨去救援。”
⑹逢场作戏:原指艺人在合适的场合表演,后来指嬉戏的活动。慵:懒得,表示“我”不想参加。
⑺陌头:戴着头巾。陌:头巾。争旗鼓:摇旗击鼓,为龙舟助威。
⑻灵均标致:屈原的风度。屈原的字是灵均。
⑼纫兰佩:用秋兰串联起来佩戴在身上,意味着高雅的品德。
⑽椒:香物,用来降神;醑(xǔ):美酒,用来祭神。
⑾角黍(shǔ):粽子。
⑿把似:假如。
⒀差无苦:几乎没有什么痛苦。
《贺新郎·端午》译文及注释二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作者在咸淳三年的端午节时的心情和思考。当时,作者看到路上的行人们都打扮得很精致,整个城市弥漫着喜悦的氛围。然而,作者却意识到国家正处于危机之中,危如累卵。同时,他也想到了自己已经年近八十,却在仕途上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挫折,心中积压了很多不满和不平之气。因此,他决定借用屈原的故事来发泄自己的情感,创作了这首词。这篇创作背景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不满,以及他通过创作来宣泄情感的动机。
《贺新郎·端午》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词的解读,该词是一首吊古之作,咏端午节的风俗人情,同时也提到了屈原。词人通过托屈原之事,表达了自己的怨愤之情。上片描写了端午节时当地的事物风光,年轻人们身穿盛装,争渡观看龙舟比赛,而词人因为年纪大,对此不感兴趣,展现了情怀的不同。开头写石榴花开,点明了季节。接下来写了自己的轻闲自在,但实质上却有“闲愁最苦”的意味,通过反面来表达情感。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年轻人争渡的场面,动态感很强。下片赞颂了屈原的品格,对端午节民众投粽的民俗进行了批评,认为这是对屈原的愚弄,表达了举世皆浊我独醒之慨。思致超妙而文笔诙谐,已开元曲先声。最后的“把似”两句表达了忧愤之情,设想了屈原今日觉醒,真不知他会有何感想。与其清醒而苦恼,还不如“醉死差无苦”。作者是个热血男儿,但在当时文恬武嬉,统治者苟且偷安而不思振作的世风中,只能长歌当哭而已。黄蓼园深深理解词人的意思,他说:“非为灵均雪耻,实为无识者下一针砭。思理超超,意在笔墨之外”(《蓼园词选》)。这是一句深刻而中肯的话,可谓先获我心。 《贺新郎·端午》赏析详情»
怀,但他的忧愤与现实相比,实在微不足道。作者以此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和对现实的失望。
全文通过描写端午节的民俗风情和对屈原的怀念,展现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感慨。上片以端午节的热闹景象为背景,通过描写儿女们的欢乐和自己的无聊,表达了年华已逝的落寞心绪。下片则以对屈原的怀念和对现实的不满为主题,通过对投粽民俗的批判,表达了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现实虚伪的愤懑。整篇文章以端午节为线索,通过对比和衬托,展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刘克庄(1187~1269),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他是宋末文坛的领袖,也是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其词风豪迈慷慨。他是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最大的一位。
刘克庄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并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他在辞赋创作中注重形式的变化和创新,提倡以意境为主导,强调诗歌的表达力和感染力。他的辞赋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抒发社会时事为主题,既有豪放激昂的作品,也有细腻婉约的作品。
刘克庄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慷慨著称,他的词作则更加富有个人情感和社会关怀。他的词风独特,既有豪放激昂的作品,也有细腻婉约的作品。他的词作在南宋文坛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词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克庄的诗论思想也具有重要意义。他提出了“诗以言志,词以言情”的观点,强调诗歌和词作的表达功能。他还提出了“诗以意为主,辞以文为辅”的理论,强调诗歌的意境和辞藻的运用。他的诗论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补充刘克庄的出生和死亡年份为1187年和126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