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北楼》原文赏析

  • jīn
    chéng
    beǐ
    lóu
  • [
    táng
    dài
    ]
    gāo
    shì
  • beǐ
    lóu
    西
    wàng
    mǎn
    qíng
    kōng
    shuǐ
    lián
    shān
    shèng
    huà
    zhōng
  • tuān
    shàng
    liú
    shēng
    ruò
    jiàn
    chéng
    tóu
    cán
    yuè
    shì
    gōng
  • chuī
    gān
    竿
    xiàn
    lǎo
    dào
    yóu
    sài
    shàng
    wēng
  • weí
    wèn
    biān
    tíng
    gēng
    shì
    zhì
    jīn
    qiāng
    yuàn
    qióng

原文: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相关标签:登高望远写景抒怀怀才不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北楼上往西望去,满眼是晴朗的天空,浩浩的流水依傍着连绵的山峰,那秀丽的景色胜过图画。
湍濑之上,急奔的水流好像离弦之箭的破空声;高挂在城头上空的一弯月亮形同一张悬着的弯弓。
垂下钓竿我不由十分羡慕姜太公的际遇,当我深刻地领会到人事变化的规律时,又不由深深思念起塞上那位通达世事的老翁。
想知道边陲地带到底还发生了什么事,但知道如今回荡在那边陲上空的还是一片羌笛的哀怨之声。

注释:
金城:古地名,即今甘肃兰州。
磻溪老:指姜太公吕尚。
羌笛:乐器,出于羌族,因以名之,其曲音调多凄婉。 《金城北楼》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高适在公元752年秋冬之际创作的一首律诗。当时,高适经人介绍进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府,担任掌书记的职务。这首诗是他在离开长安前往陇右途中经过金城时写的。尽管高适渴望前往陇右幕府,但他对未来的前景并不确定,因此诗中流露出一些观望的心情。 《金城北楼》创作背景详情»

简析

这篇简析主要是对一首诗的内容和主题进行了分析。诗中描绘了塞上的景色和诗人内心的忧闷情感。首联写了诗人登高所见的壮丽景色,给人一种宏伟而跳脱的感觉。颔联通过描写水流的急和月势的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欲动与欲静的矛盾心境。前四句描写了塞风光的苍凉雄壮。颈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旧事和人生际遇的思考,但仍然流露出因不得志而郁结的愁思。尾联则概括了边塞生活的特点,展示了诗人对世途艰辛和未来前途未卜的心情的抒发。整篇简析通过对诗的内容和主题的分析,突出了诗人的忧闷情感和对边塞生活的深刻见解。 《金城北楼》简析详情»

唐代诗人高适的照片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出生于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他是唐代大臣、诗人高侃的孙子。高适曾担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并被封为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他于永泰元年正月因病去世,追赠礼部尚书,并被谥号为“忠”。

作为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为“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一起被称为“边塞四诗人”。他的诗歌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充满了盛唐时期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他的文集共有二十卷。

高适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边塞壮丽景色和边塞人民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边塞的艰苦和战乱。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高适的代表作品包括《别董大》、《别李副使》、《塞下曲》等。这些作品以其雄浑豪放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后世的诗人,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高适是一位杰出的唐代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边塞生活的热爱和对时代精神的追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猜您喜欢

玄墓看梅

清代 德元

谢却兰桡信杖藜,千峰盘磴入花畦。
晴云度影迷三径,暗水流香冷一溪。
僧寺多藏深树里,人家半在夕阳西。
登临更上朝元阁,满壁苔痕没旧题。

北固山看大江

清代 孔尚任

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
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登高丘而望远

唐代 李白

登高丘,望远海。
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
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
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
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
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
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