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下马走到邺城上面,城池空空有何所见?
阵阵东风吹起野火,日幕飘入昔日金殿。
城角与那望陵合遥遥相对,漳水滔滔东流一去不再回;
武帝宫殿成废墟人已去尽,年年度度春色来又是为了谁?
注释:
邺(yè)城:春秋齐邑,战国魏都,三国时魏置邺都,与长安、洛阳等合称五都,北周大象二年(580)遭战火焚毁,民众南徙,隋开皇十年(590)复为邺县。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
野火:此指焚烧枯草的火。一说为磷火,也称鬼火。
飞云殿:无考,当为邺城宫殿一陈迹。
城隅(yú):城墙角上作为屏障的女墙。
望陵台:即铜雀台,曹操筑。
漳(zhāng)水:即漳河,流经邺城。山西省东部有清漳、浊漳二河,东南流至河北、河南两省边境,合为漳河,今皆湮没。
武帝:曹操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
《登古邺城》译文及注释详情»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在开元二十七年的春天从长安出发,前往河朔地区游玩。途中,他经过了邺城,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如今已经荒芜,只有草木丛生和野火燃烧的景象。诗人感叹着昔日英雄们的辉煌已经消逝,他们的事迹和功绩都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诗人在邺城登高远眺,心中充满了对古人的怀念和敬仰之情,他的情感在这种环境的激发下迸发出来,最终形成了这首咏史之作。 《登古邺城》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分析了一首诗的结构和意义。诗中以“空”为主题,通过描绘邺都故址的凄清环境和诗人的茫然无着心情,表达了对古迹和人生的惋惜和思考。诗中运用了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东风、飞云殿、望陵台等,以及设问、对比等,使诗歌具有悲凉慷慨的风格。诗的结构上,前四句为五言,后四句为七言,通过变化的格调和力度,表达了怀古的主题。整篇赏析语言简洁自然,深入分析了诗歌的内涵和形式特点。 《登古邺城》赏析详情»
岑参(约715-770年)是唐代边塞诗人,出生于南阳,是太宗时的功臣岑文本的重孙。岑参年少时家境贫寒,跟随从兄就读,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后,最初担任率府兵曹参军。之后两次参加边塞战争,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担任掌书记;天宝末年,高仙芝被封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岑参担任其幕府的判官。在代宗时期,他曾担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因此被称为“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岑参在成都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