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马汗落地踏成稀泥,清晨驰过几万马蹄,
雪中来到大地边缘,靠近火山宿昔天际。
边塞遥遥心常畏怯,故乡万里归梦迷迷。
谁知今夜故乡明月,随我来到铁关以西。
注释:铁关:即铁门关,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在焉耆以西五十里,为一长长的石峡,两崖壁立,其口有门,色如铁,形势险要。
地角:地的尽头,形容已走至西边极远处。
火处:火山。一说为灯火通明处。
天倪:自然的分际。
迥(jiǒng):远。
那知:哪知。
《宿铁关西馆》译文及注释详情»
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作为一位有志青年,怀揣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离开了京师长安,前往安西都护府担任官职。岑参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途经铁门关,不得不在当地的客舍中投宿。这个时候,他的心情十分激动,对于即将开始的新职责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岑参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氛围。铁门关作为西北边陲的重要关口,历来是军事要地,也是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这里的客舍,见证了无数旅人的离别和归来,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和希望。岑参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感受到了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和无限可能。
在这个客舍中,岑参静静地坐在窗前,凝视着窗外的风景。他的目光穿越远方的山川,似乎能看到自己未来的道路。他的内心充满了对于未知的渴望和对于未来的期待。他知道,自己即将踏上一条新的征程,面对着无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种激动和期待的心情下,岑参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于未来的向往和对于自己的自信。他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于事业成功的渴望。这首诗也成为了他在新的岗位上的动力和信念,激励着他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
这首诗也成为了岑参的代表作之一,被后人广为传颂。它不仅展现了岑参的才华和情感,更是展示了唐代士人的豪情壮志和对于事业的追求。这首诗也成为了岑参在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记录了他离开京师,踏上新征程的重要时刻。
《宿铁关西馆》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诗人通过描写清晨行军的图景,突出了行军的急促和艰苦。诗中的细节描写,如战马汗水落地,踏成泥水,以及“朝驰几万蹄”等,生动地表现了行军的紧迫感和辛苦。这些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其次,诗人通过回顾行军途中的经历,展示了边远行军途中气候变化的悬殊。诗中的“地角”、“天倪”等词语,形成了与“雪中”、“火处”等词语的鲜明对照,揭示了行军途中的艰苦和边塞地区的恶劣环境。通过概括的笔墨,诗人为行军提供了一个特征突出的广阔背景。
然后,诗人转写了远赴边塞的乡思。诗中的“塞迥”、“乡遥”等词语,触动了诗人的情思。诗人通过使用“怯”、“迷”等词语,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初出边塞的诗人对环境的陌生和畏惧,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和难以归去的情感。
最后,诗人通过描写宿铁关西馆时的怀乡之情,点出了月夜和铁关。诗人在边塞宿营时,通过望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最后两句“哪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巧妙地照应了题目,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行军的急促和艰苦,展示了边远行军途中的恶劣环境,以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绪,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真实描写能力。
《宿铁关西馆》赏析详情»
岑参(约715-770年)是唐代边塞诗人,出生于南阳,是太宗时的功臣岑文本的重孙。岑参年少时家境贫寒,跟随从兄就读,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后,最初担任率府兵曹参军。之后两次参加边塞战争,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担任掌书记;天宝末年,高仙芝被封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岑参担任其幕府的判官。在代宗时期,他曾担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因此被称为“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岑参在成都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