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铁关西馆》原文赏析

  • 宿
    tiě
    guān
    西
    guǎn
  • [
    táng
    dài
    ]
    cén
    cān
  • hàn
    chéng
    cháo
    chí
    wàn
  • xuě
    zhōng
    xíng
    jiǎo
    huǒ
    chù
    宿
    tiān
  • sài
    jiǒ
    xīn
    cháng
    qiè
    xiāng
    yáo
    mèng
  • zhī
    yuán
    yuè
    dào
    tiě
    guān
    西

原文: 马汗踏成泥,朝驰几万蹄。
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
塞迥心常怯,乡遥梦亦迷。
那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


相关标签:边塞抒怀怀乡

译文及注释

译文:马汗落地踏成稀泥,清晨驰过几万马蹄,
雪中来到大地边缘,靠近火山宿昔天际。
边塞遥遥心常畏怯,故乡万里归梦迷迷。
谁知今夜故乡明月,随我来到铁关以西。

注释:铁关:即铁门关,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在焉耆以西五十里,为一长长的石峡,两崖壁立,其口有门,色如铁,形势险要。
地角:地的尽头,形容已走至西边极远处。
火处:火山。一说为灯火通明处。
天倪:自然的分际。
迥(jiǒng):远。
那知:哪知。 《宿铁关西馆》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作为一位有志青年,怀揣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离开了京师长安,前往安西都护府担任官职。岑参在前往目的地的途中,途经铁门关,不得不在当地的客舍中投宿。这个时候,他的心情十分激动,对于即将开始的新职责充满了期待和憧憬。

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岑参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氛围。铁门关作为西北边陲的重要关口,历来是军事要地,也是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这里的客舍,见证了无数旅人的离别和归来,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和希望。岑参在这个陌生的环境中,感受到了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和无限可能。

在这个客舍中,岑参静静地坐在窗前,凝视着窗外的风景。他的目光穿越远方的山川,似乎能看到自己未来的道路。他的内心充满了对于未知的渴望和对于未来的期待。他知道,自己即将踏上一条新的征程,面对着无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种激动和期待的心情下,岑参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于未来的向往和对于自己的自信。他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于事业成功的渴望。这首诗也成为了他在新的岗位上的动力和信念,激励着他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

这首诗也成为了岑参的代表作之一,被后人广为传颂。它不仅展现了岑参的才华和情感,更是展示了唐代士人的豪情壮志和对于事业的追求。这首诗也成为了岑参在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记录了他离开京师,踏上新征程的重要时刻。 《宿铁关西馆》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诗人通过描写清晨行军的图景,突出了行军的急促和艰苦。诗中的细节描写,如战马汗水落地,踏成泥水,以及“朝驰几万蹄”等,生动地表现了行军的紧迫感和辛苦。这些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其次,诗人通过回顾行军途中的经历,展示了边远行军途中气候变化的悬殊。诗中的“地角”、“天倪”等词语,形成了与“雪中”、“火处”等词语的鲜明对照,揭示了行军途中的艰苦和边塞地区的恶劣环境。通过概括的笔墨,诗人为行军提供了一个特征突出的广阔背景。

然后,诗人转写了远赴边塞的乡思。诗中的“塞迥”、“乡遥”等词语,触动了诗人的情思。诗人通过使用“怯”、“迷”等词语,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初出边塞的诗人对环境的陌生和畏惧,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和难以归去的情感。

最后,诗人通过描写宿铁关西馆时的怀乡之情,点出了月夜和铁关。诗人在边塞宿营时,通过望月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最后两句“哪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巧妙地照应了题目,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行军的急促和艰苦,展示了边远行军途中的恶劣环境,以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绪,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真实描写能力。 《宿铁关西馆》赏析详情»

五代诗人岑参的照片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是唐代边塞诗人,出生于南阳,是太宗时的功臣岑文本的重孙。岑参年少时家境贫寒,跟随从兄就读,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后,最初担任率府兵曹参军。之后两次参加边塞战争,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担任掌书记;天宝末年,高仙芝被封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岑参担任其幕府的判官。在代宗时期,他曾担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因此被称为“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岑参在成都去世。

猜您喜欢

暮秋山行

唐代 岑参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

唐代 岑参

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怨调慢声如欲语,一曲未终日移午。
红亭水木不知暑,忽弹黄钟和白纻。
清风飒来云不去,闻之酒醒泪如雨。
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唐代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凑 一作:走;似 一作:如)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馆 一作:观)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