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你没听说秦筝声音最苦,五色琴弦缠着十三琴柱。
曲调幽怨缓慢如泣如诉,一曲尚未弹完天已近午。
红亭池水树木不觉暑气,秦筝忽又弹起黄钟白纻。
清风飒飒云彩停留不动,客人醒过酒来泪下如雨。
你归秦地为你弹奏秦声,秦声悲哀啊,送你上路。
注释:秦筝:古秦地(今陕西一带)产的一种弦乐器。筝,一种弦乐器。
“汝不闻”两句:说秦筝五色十三弦,声音最为悲苦。五色,涂成五色。缠弦,将弦缠在筝上。十三柱,十三根缠弦的支柱。
“怨调”两句:说秦筝声调幽怨缓慢,好似向人倾诉衷肠,一曲尚未弹完,天色就已近午时。如欲语,好似向人倾诉。
“红亭”两句:说在池水树木环绕的空气清爽的红亭上,秦筝忽又弹起《黄钟》和《白经》两支曲子。不知暑:不觉有暑天的炎气。
“清风”两句:说秦筝声音悠扬,如清风飒飒而来,天上的云彩也停下来倾听;至于送客的人们就更被这声音从醉中唤醒而泪如雨下。云不去,云彩为秦筝声吸引而不愿离去。
秦:指地处秦地的长安。聊,聊以,姑且。汝,你。
《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以秦筝为题材,表达了诗人在送别时的凄怆悲苦之情。全诗可以分为三层。
首先,诗的前四句主要描写了秦筝的音调特色。诗人通过使用“汝不闻”这一开头,点明了这首歌是为了肖正而作,并且强调了秦筝的重要性。诗中的“苦”一词概括了秦筝声调的特色。接下来的句子通过描写秦筝的构造复杂性,暗示了曲调的独特之处。最后两句具体描写了秦筝的声音特色,先是写出了声调的幽怨沉缓,然后通过时间的推移,写出了曲调的悠远绵长,预示着秦筝将奏出动人的曲子。
其次,诗的次四句描写了送别时弹奏秦筝的情景。诗人首先点明了水绕树合的红亭,这是送别的环境,也是弹筝的环境。接着指出所弹奏的曲调是《黄钟乐》和《白芝曲》。然后集中描写了秦筝的音乐效果:清风飒飒而来,浮云停滞不动。通过使用“飒”一词,传达出凄怨之情,“云不去”则反映出缠绵难舍。这两句不仅通过自然界的景物形象描写了秦筝的声音,还通过“物之尚且有知”的比喻,衬托了人之不能无感,进而写出了秦筝声引起的惆怅别情。
最后,诗的最后两句点明了“送”字的含义。诗人归秦地而作秦声,歌题非常贴切。结尾的“汝”字与开头的“汝”字相呼应,强调了“送汝”这一送别的意义。而“悲”字与开头的“苦”字相呼应,表达了借秦筝传达出的悲苦不忍别离的心情。其中似乎也包含了弃置州县,难以归京的苦闷之意。
这首诗情调悲切婉转,催人泪下。韵脚也低沉凝重,突出地表达了诗人送别时凄怆悲苦的心绪。
《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赏析详情»
岑参(约715-770年)是唐代边塞诗人,出生于南阳,是太宗时的功臣岑文本的重孙。岑参年少时家境贫寒,跟随从兄就读,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后,最初担任率府兵曹参军。之后两次参加边塞战争,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担任掌书记;天宝末年,高仙芝被封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岑参担任其幕府的判官。在代宗时期,他曾担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因此被称为“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岑参在成都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