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原文赏析

  • jiā
    sòng
    yán
    zhēn
    qīng
    shǐ
    使
    lǒng
  • [
    táng
    dài
    ]
    cén
    cān
  • jūn
    wén
    jiā
    shēng
    zuì
    beī
    rán
    绿
    yǎn
    rén
    chuī
  • chuī
    zhī
    yóu
    weì
    liǎo
    chóu
    shā
    lóu
    lán
    zhēng
    shù
    ér
  • liáng
    qiū
    yuè
    xiāo
    guān
    dào
    beǐ
    fēng
    chuī
    duàn
    tiān
    shān
    cǎo
  • kūn
    shān
    nán
    yuè
    xié
    rén
    xiàng
    yuè
    chuī
    jiā
  • jiā
    yuàn
    jiāng
    sòng
    jūn
    qín
    shān
    yáo
    wàng
    lǒng
    shān
    yún
  • biān
    chéng
    duō
    chóu
    mèng
    xiàng
    yuè
    jiā
    shuí
    wén

原文: 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吹之一曲犹未了,愁杀楼兰征戍儿。
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
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胡笳怨兮将送君,秦山遥望陇山云。
边城夜夜多愁梦,向月胡笳谁喜闻?


相关标签:生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难道没听过那最令人悲凄怅惋的胡笳乐音吗?它是紫髯、绿眼的胡人吹奏的。胡笳之歌一曲尚未吹完,已令楼兰一带戍守的健儿愁绪满怀。凉爽的秋天,八月里,萧关一带的道路萧索冷落,呼啸的北风吹断了天山上的枯草。昆仑山南边的月亮快要西斜时,胡人向着月亮吹响了胡笳。在胡笳的哀怨声中我送你远去,站在秦山远望着陇山上那凄迷的云彩。那边城地区的夜里多有思乡而哀愁的梦,向月而吹的胡笳声谁还会喜欢听呢?

注释:
胡笳:古代管乐器,开始卷芦叶吹之以作乐,后来以木为管,饰以桦皮,为三孔,两端加角,从汉代起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
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字清臣,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紫髯:绛紫色胡须。绿:一作“碧”。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若羌东北。
萧关:汉代关中四关之一,是关中到塞北的交通要塞,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天山:唐代称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新疆达克阿奴斯城)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
昆仑山:指今甘肃酒泉南的祁连山主峰。
秦山:即终南山,又名秦岭。陇山:又名陇底、陇阪,在今陕西陇县西。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八月,是一个充满动荡和战乱的时期。当时,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被任命为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他需要前往河西、陇右地区(即今天的陕西、甘肃交界区域)执行任务。

在颜真卿出发前夕,岑参这位当时在长安的文人写下了一首诗,以表达对颜真卿的赞赏和祝福。这首诗不仅是对颜真卿个人的赞美,更是对整个时代的反映。

这个时期,河西、陇右地区正处于战乱频发的状态。作为交兵使,颜真卿的任务是维护边境的安全和稳定。他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包括敌军的袭击、地理环境的恶劣以及人民的期望和压力。

岑参的诗赠表达了对颜真卿的敬佩和钦佩之情。他称颜真卿为“书圣”,意味着颜真卿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造诣。岑参还称颜真卿为“文宗”,意味着颜真卿在文化和艺术领域的影响力和地位。这首诗赠不仅是对颜真卿个人才华的赞美,更是对他所代表的文化和艺术价值的肯定。

这首诗赠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岑参在诗中提到了“战鼓”和“边尘”,暗示了河西、陇右地区的战乱和边境的危险。他希望颜真卿能够以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这片土地带来和平与安宁。

这首诗赠不仅是对颜真卿的赞美,更是对整个时代的思考和反思。它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战乱,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和平与稳定的渴望。颜真卿作为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文化人,他的行动和成就将成为这个时代的见证和象征。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是一首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诗歌。诗人通过描写胡笳的悲壮声音,展现了与友人分别时的深情厚意。

首先,诗人通过描写胡笳的声音与“胡人”的吹奏情形相结合,营造出异域情调。诗中的红胡子、绿眼睛的“胡人”形象,以及“楼兰征戍儿”的“愁杀”,衬托出胡笳声音的悲壮。这种豪壮的情调透露出诗人的情感。

其次,诗人将胡笳的声音与边地的荒凉冷落情景相结合,进一步加深了悲壮的氛围。诗中描述了胡笳声在晓月欲坠之时响起,与刺骨的寒气、呼啸的北风融为一体。这种荒寒之境使得胡笳的悲声倍增其悲。

最后,诗人将胡笳的声音与送别直接结合,表达了对友人的无限厚意。诗中的“秦山遥望陇山云”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而“边城夜夜多愁梦”则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思念的希望。这种依依难舍之情与胡笳的悲声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动人的效果。尽管如此,诗中仍然透露出一种雄壮气魄,给全诗增添了悲壮的氛围。

总的来说,这首《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通过对胡笳的悲壮描写,表达了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人通过将胡笳的声音与异域情调、荒凉冷落的边地情景以及送别直接结合,展现了深情厚意。整首诗既悲而且壮,给人留下了深长的余味。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赏析详情»

五代诗人岑参的照片
岑参

岑参(约715-770年)是唐代边塞诗人,出生于南阳,是太宗时的功臣岑文本的重孙。岑参年少时家境贫寒,跟随从兄就读,广泛阅读历史书籍。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年)中进士后,最初担任率府兵曹参军。之后两次参加边塞战争,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担任掌书记;天宝末年,高仙芝被封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岑参担任其幕府的判官。在代宗时期,他曾担任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因此被称为“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岑参在成都去世。

猜您喜欢

送崔子还京

唐代 岑参

匹马西从天外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题诗泪满衣。

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唐代 岑参

白露披梧桐,玄蝉昼夜号。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所适在鱼鸟,焉能徇锥刀。
孤舟向广武,一鸟归成皋。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

送杨子

唐代 岑参

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