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汉字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元丰二年,中秋节第二天,我从吴兴去杭州,(然后)再向东赶回会稽。龙井(这个地方)有位辨才(注:法号或人名)大师,用书信的方式邀请我到(龙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阳已经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宁,碰到了道人参寥,问(他)龙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佣的竹轿 ,(参寥)说,“(你)来的不是时候,(轿子)已经离开了。”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离开船,跟着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我们)过了雷峰塔,渡过南屏一带,在惠因涧(注:山沟)洗脚(注:意为赤脚涉过惠因涧),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注释:
龙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风篁岭上,本名龙泓,原指山泉,龙井是以泉名井。附近环山产茶,即著名的西湖龙井茶。题名:题写姓名,以留作纪念。
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年。
吴兴:今浙江吴兴县。过杭:经过杭州。
会稽:今浙江绍兴。
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天竺寺讲经,元丰二年(1079)住寿圣院。辨才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
比出郭:等到出城的时候。“比”,及。“郭”,外城;这里指杭州城。
日夕:将近黄昏。
航:渡。普宁:寺庙名。
道人:即僧人。参寥:法号道潜,自号参寥子,有诗名。
“问龙井”三句:意谓我询问辨才大师派来的轿子在哪里,参寥便说,因我没有按时到达,轿夫已经抬回去了。“篮舆”
《龙井题名记》译文及注释详情»
《龙井题名记》是元代词人秦观所写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以入山访友为线索,具体地记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踪,描写了月下西湖山林的景物,展现了秦观的气质和艺术特色。
文章开篇提到了秦观与苏轼同行的经历,以及苏轼被捕下狱的事情。这为后文的游记故事提供了背景和情感基础。接着,文章描述了秦观夜上风篁岭访辨才法师的情景。他在道旁的庐舍中看到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悲鸣,感叹这里的景色殆非人间之境。这一描写展示了作者对此地美景的喜爱之情,也透露出内心的欢愉。
整篇文章以游览风篁岭为主线,通过对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描绘,展现了秦观对自然景色的敏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能力。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林的景色,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同时,他善于创造清幽的气氛,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此外,文章还提到了《游龙井记》这篇作品,它也是秦观在同一年所写。《游龙井记》着重叙述了有关龙井的文献记载和传说,并对风篁岭多泉水的原因进行了解释。相比之下,《龙井题名记》更注重描写景物和游览的过程,更具有游记的特点。
总的来说,秦观的《龙井题名记》以游览风篁岭为主题,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创造清幽的气氛,展现了作者的艺术特色和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这篇作品不仅是一篇游记散文,更是一幅细腻而美丽的山水画。
《龙井题名记》赏析详情»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他是汉族,出生于北宋高邮(今江苏)人。秦观曾担任太学博士和国史馆编修的官职。
秦观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他所写的诗词风格高古沉重,寄托了自己的身世,深深地触动人心。秦观生前的足迹留下了许多遗迹。例如,浙江杭州有秦少游祠,丽水有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和莺花亭;青田有秦学士祠;湖南郴州有三绝碑;广西横县有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和淮海书院等。秦观的墓地位于无锡惠山之北的粲山上,墓碑上刻有“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此外,还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等与秦观相关的文化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