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独自依靠在高高的亭子上,那怨情就像春草,刚刚被清理,不知不觉又已长出来。一想到在柳树外骑马分别的场景,一想到水边与那位红袖佳人分别的情形,我就伤感不已。
佳人,上天为何赐你如此美丽?让我深深投入无力自拔?当年在夜月里,我们共同醉入一帘幽梦,温柔的春风吹拂着你我。真是无可奈何,往日的欢乐都伴随着流水远去,绿纱巾上的香味渐渐淡去,再也听不到你那悦耳的琴声。如今已到了暮春时令,片片残红在夜色中飞扬,点点细雨下着下着又晴了,雾气一片迷迷蒙蒙。我的愁思正浓,忽然又传来黄鹂的啼叫声,一声一声。
注释:
八六子:杜牧始创此调,又名《感黄鹂》。
恨如芳草: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芳草,更行更远还生。”
刬(chǎn):同“铲”。
青骢(cōng):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袂(mèi)红:红袖,指女子,情人。
娉(pīng)婷:美貌,指美人。
“春风”句: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怎奈向:即怎奈、如何。宋人方言,“向”字为语尾助词。
销凝:消魂凝恨。
黄鹂:又名黄莺。
《八六子·倚危亭》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词人秦观写作《青玉案·元夕》的时代背景和情感背景。
这首词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创作的,当时秦观三十二岁,还未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也没有得到任何官职。在这个时期,孔子曾说过:“三十而立”,意味着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有所成就,有一定的地位和职业。
在这种处境下,秦观回忆起与心爱的人共度美好时光,同时展望着未来的道路。他不禁感慨自己的身世,对自己的现状感到遗憾和不满。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他写下了这首怀人之作《青玉案·元夕》。
《八六子·倚危亭》创作背景详情»
着无尽的痛苦和无奈。整首词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相思之情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痛苦。
其次,秦观词的艺术手法也十分独特。他巧妙地运用了绘景叙事的手法,通过描绘芳草连天、流水的变幻、断琴弦的无奈等景物,将自己内心的离愁别绪与外在的景物相结合,增强了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尤其是用“刬尽还生”来形容芳草的离恨之情,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被称为“神来之笔”。此外,他还巧妙地运用了黄鹂的叫声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躁和无奈,使词的情感更加深刻。
最后,秦观词的风格特点也值得一提。他的词以婉约著称,情感细腻而含蓄,不张扬也不浮夸。他善于运用平仄、押韵等技巧,使词的音韵和谐,节奏流畅。同时,他的词语简练而富有意境,用词精准,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和思考。整首词以“恨”为主线,通过描绘离别相思之情,展现了秦观婉约词情韵兼胜的风格特征。
总之,秦观的《八六子·倚危亭》是一首情感真挚、艺术手法独特、风格婉约的词作。通过描绘离别相思之情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身世的感慨和对未来的追寻。这首词不仅展现了秦观的才华和情感,也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美好的追求。
《八六子·倚危亭》赏析详情»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他是汉族,出生于北宋高邮(今江苏)人。秦观曾担任太学博士和国史馆编修的官职。
秦观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他所写的诗词风格高古沉重,寄托了自己的身世,深深地触动人心。秦观生前的足迹留下了许多遗迹。例如,浙江杭州有秦少游祠,丽水有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和莺花亭;青田有秦学士祠;湖南郴州有三绝碑;广西横县有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和淮海书院等。秦观的墓地位于无锡惠山之北的粲山上,墓碑上刻有“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此外,还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等与秦观相关的文化遗址。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
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
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
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
此曲以乐府《双蕖怨》命篇。
“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春动七情”,韩偓《香奁集》中自序语。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
天已许。
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
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
人间俯仰今古。
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
兰舟少住。
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