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拿着拐杖出门,寻找一个凉爽的地方,来到了画桥南畔,绿树成荫。我坐在胡床上,感到非常惬意。
寂静的月夜,不规则的笛声在耳边回荡,晚风渐渐停息,池塘中的莲花盛开,散发出幽香,让人心旷神怡。
注释:倚胡床:坐靠在胡床上。倚:坐靠。
《纳凉》译文及注释详情»
达和诗人的情感表达,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于纳凉的向往和追求。诗中通过描绘诗人携杖出户、倚胡床纳凉的情景,展现了诗人对于远离烦热、寻求清凉的渴望。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偶句式的运用,将纳凉时的具体感受传达给读者,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纳凉的胜地,感受到清凉的舒适。
诗中的“携扙来追柳外凉”一句,通过动词的连用和曲折的表达方式,传达出诗人追寻纳凉胜地的内在感情。而“画桥南畔倚胡床”一句,则具体指出了纳凉地方的方位和临时的布置,使读者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诗人的纳凉情景。最后的“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一句,通过对偶句式的运用,将纳凉时的船笛声和池中莲花的香气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纳凉时的美好。
整首诗以纳凉为题材,通过描绘纳凉的具体情景和细腻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远离烦热、寻求清凉的向往和追求。诗人通过纳凉的场景和感受,将读者带入一个清凉舒适的世界,使读者在阅读中也能够感受到清凉的愉悦和舒适。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纳凉的热爱和追求,使读者在阅读中也能够感受到纳凉的美好。
《纳凉》赏析详情»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他是汉族,出生于北宋高邮(今江苏)人。秦观曾担任太学博士和国史馆编修的官职。
秦观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他所写的诗词风格高古沉重,寄托了自己的身世,深深地触动人心。秦观生前的足迹留下了许多遗迹。例如,浙江杭州有秦少游祠,丽水有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和莺花亭;青田有秦学士祠;湖南郴州有三绝碑;广西横县有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和淮海书院等。秦观的墓地位于无锡惠山之北的粲山上,墓碑上刻有“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此外,还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等与秦观相关的文化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