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外湖长满了莲蓬,望去参差错落,颇有韵致。天已放晴,雨后青山格外翠绿,在湖山掩映的绿阴深处,有一起起雪白的鸥鸟儿在蓝天碧水间飞翔,极其鲜明悦目。俯仰上下天光水色,只见水天相连,蓝天荡漾于碧波之中,绿水漾入云天之上,广袤天际,蔚为奇观。游人为饱览湖光山色,听任画船在水上缓缓行进。湖水明澈,波平如镜,游人坐在船上,人影映在水中,宛如在明镜中移动,别是一番幽美的境界。
船上歌女双双唱起《桃叶歌》来,轻柔婉转的歌声,久久在空间回荡。歌女所着的杏红衫子,在青山、绿水、蓝天的交相映衬下,更加加深了它的鲜艳色彩。偏西的阳光照射到游船上面,歌女们都采了一枝荷叶用来遮面,以躲避斜晖,直到游船归去时,自己还感到分得了一份绿荷扇子带来的凉意呢。
注释:
参差:高低不齐。
霁山:雨后山色。
溶漾:水波荡漾的样子。
画桡:船桨,这里指画船。
迟:缓缓。
鉴:镜子。
桃叶: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善歌。此处借指歌女。
浅声:轻婉歌声。
双唱:双双唱起。
深色:加深颜色。
轻衣:形容极薄的夏装。
障面:遮面。
斜晖:偏西的阳光。
翠:指绿荷。
阴:阴凉。
《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译文及注释详情»
张先是一位词人,他出生在江南湖州,曾经在江南担任过官职。晚年,他选择回到江南定居。这首词是他在夏天游览江南湖山时创作的。夏日的江南湖山景色美丽迷人,张先被这里的自然风光所吸引,灵感涌现,他用词妙语来描绘这片美丽的土地。这首词展现了张先对江南湖山的深深喜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通过这首词,他希望能够将自己对江南湖山的热爱和美好的感受传达给读者,让他们也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魅力和美丽。 《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创作背景详情»
湖水的翠阴将她完全包围,给她带来了清凉和遮蔽。这里描写了歌女的聪明和机智,她能够利用自然的荷叶来遮挡阳光,保护自己的容颜。同时,也展现了她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她能够与湖山相融合,与荷叶相互依存。
最后两句“绿杨阴里白沙堤,争渡,争渡,惊起一片鸥鸟。”写出了歌女与船夫在湖上争渡的情景。绿杨阴里,是指湖边的绿树投下的阴影。白沙堤,是指湖边的沙滩。船夫们为了争渡,划动着船桨,惊起了一片飞鸟和白鸥。这里通过描写争渡的场景,展现了湖山与人物的活力和生机。
整首词以湖山夏日的美景为背景,通过描写歌女的容貌和性灵之美,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词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细节的把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湖山的清新和歌女的婉约。整首词以清新、婉约、自然为主题,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和愉悦的心情。
《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赏析详情»
但是他能感受到歌女的清新和可爱,这种感受让他心生喜悦和满足。
整首词以描写江南湖山之美为主线,通过描写湖山的景色和人物的情态,展现了江南的独特魅力。词人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将人物融入其中,使得人与自然相互交融,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词人对女性形象的描写也非常细腻,不仅注重外貌的描绘,更注重内在的美。这种注重内在美的态度,体现了中国文化对女性美的重视和尊重。
整首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湖山景色和人物情态的描写,词人展现了江南的美丽和独特之处。同时,词人对女性形象的描写也非常细腻,展现了女性的柔美和内在的美。整首词给人以清新、舒适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的美景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画堂春·外湖莲子长参差》赏析二详情»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被人们称为“张安陆”,因为他曾任安陆县的知县。他在天圣八年考中进士,后来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他退居湖杭之间,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人一起游玩。张先擅长作慢词,与柳永齐名。他的词语造诣高超,尤其擅长运用“影”字,因此被世人称为张三影。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时间和细节暂时没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