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天高气爽的秋季,彩云最容易被风吹散开去,燕子听到满腹心事之人的长叹,也会感到怜惜,几次离合总是没有来由,让人感到时而忧愁,时而温馨。当归雁飞来的时候,霜期已经到来,可以托大雁把书信带给那远行的人吗?还是不要想以前的那些事了,暂且倚着绣枕看那西下的落日吧。
注释:虞美人:词牌名,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
僝僽(chán zhòu):烦恼、愁苦。
“归鸿”二句:香笺(jiān):指散发有香气的信笺。红蕤(ruí):红蕤枕。传说中的仙枕,此处代指绣花枕。欹(qī):斜着。
《虞美人·彩云易向秋空散》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段内容提到了赵秀亭和冯统一合作的《饮水词笺校》中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恋人的口吻写给朋友,表达了家常之乐。然而,这首诗实际上是寄给顾贞观的。据记载,这首诗是在康熙二十三年的春天寄给顾贞观的,内容提到了夏末秋初的时节,表达了期待与顾贞观相见的心情。诗中还提到了多次离别和重逢的经历,与梁汾曾多次南返合的情景相呼应。这首诗可能是在康熙二十三年的春天随书寄给顾贞观的。 《虞美人·彩云易向秋空散》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词的解读和评价。这首词从一个闺中人的角度出发,描写了她内心深处的思念和痛苦。上片描述了两人经常轻易地分离,没有任何缘由。女子独自居住在深闺中,期待着男子的归来,回忆起他们欢聚时的温馨和离别时的不舍。她时而欢喜,时而忧愁,每次的离别都带来伤感,但相逢时又更加亲近。
下片首两句写男子再次爽约,连封书信都没有寄来。这表达了女子对男子的怨恨,因为他们曾经约定在霜期之前归来,但男子没有寄信来解释自己的相思之苦。接下来的两句是女子自我安慰的话语,看似解脱,实际上透露出无奈和伤感。这是整首词最精彩的地方,女子在愁苦和叹息之后,突然感到自己的情绪有些莫名其妙,于是自我安慰、自我开解,索性侧身看那夕阳去。这种生活化的场景让人感觉仿佛就在身边,妙趣冲淡了愁苦,感伤中又带着一些俏皮。词的婉转味道因此增添了几分,比起只有“思念”二字的诗词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整首词表达清晰,短短两片词中,闺中女子思念之苦和愁情难耐的矛盾心理跃然纸上。而这些细腻的心思和扭捏的姿态却出自一个男人之手,让人不得不赞叹纳兰容若的情感敏感和对物事的细微观察。
《虞美人·彩云易向秋空散》赏析详情»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