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今天我与我家的贤侍郎一起在竹林中举行宴会,就像阮咸和他的叔父阮籍一样。喝了三杯酒后,请允许我在醉酒后展现高迈不羁的态度。
我们在船上一起唱着行船的歌,乘着月光从湖中心划船回家。湖面上的白鸥悠闲地飞翔,争相在我们酒席上方盘旋。
如果能把君山削去,让洞庭湖的水平铺开,那该有多好啊。巴陵的美酒喝不尽,我们一起醉倒在洞庭湖的秋天。
注释:
竹林宴:指阮籍、阮咸叔侄在竹林中共饮的事情,《晋书·阮籍传》中有记载:“(阮)咸任达不拘,与叔父籍为竹林之游。”这里以阮咸自比,以阮籍比喻李晔。
小阮:即阮咸,与阮籍相对,所以称为小阮。
桡乐:指船夫行船时唱的歌曲。挠:船揖也。
刬却:削去。君山:即洞庭山、湘山的别名,位于洞庭湖中。
湘水:洞庭湖主要由湘江蓄水形成,这里指的是洞庭湖的水。
巴陵:唐代岳州曾改为巴陵郡,治所即今湖南岳阳。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乾元二年(759年)的一次旅行经历。当时,李白行至夔州白帝城时,得到了赦免并获释,他迫不及待地返回江陵。在途中,他在岳阳遇到了自己的族叔李晔,当时李晔因贬官被流放到岭南。于是,李白、李晔和他们的友人贾至一起决定游览洞庭湖。在这次旅行中,李白写下了三首七言绝句,题为《月夜游洞庭湖》,诗中以阮籍和阮咸叔侄来喻李白和他们自己,表达了他们豪放不羁的情怀。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创作背景详情»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是李白的一组纪游诗,由三首五言绝句组成。这三首诗可以独立成章,其中第三首更是具有独特构思的抒情绝唱。
第一首诗以“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为开头,借用阮咸与叔父阮籍的典故,暗示李白与族叔李晔共同参加竹林之宴,同为仕途不通的同情人。诗中描述了李白欲借酒消愁,排遣心中的愁绪的情景。
第二首诗以“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为开头,描绘了一幅酒船管弦齐奏、皓月浮光静影沉璧、白鸥盘旋飞翔的湖上美景图。诗句前后衔接自然流畅,没有任何滞涩之感,透露出豪放雄奇的气势,展现了开阔的诗意意境。
第三首诗以“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为开头,比喻李白想要铲除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就像铲去挡住湘水一泻千里直奔长江大海的君山一样。诗中的“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既是对自然景色的绝妙描绘,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曲折流露,表达了他希望用洞庭湖水般无穷尽的酒来尽情一醉,以排解心头的愁闷。
这首诗的前后两种奇想表面上似乎各自独立,但实际上却有着内在联系。它们之间的纽带是诗人壮志未酬的千古愁、万古愤。酒和诗都是诗人借以抒发愤懑、豁胸襟的手段。诗人运用独特的想象,自然地拈出“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的诗句,而“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句则巧妙地设喻,令人回味。只有处在这种心情下的李白才能产生如此奇特的想象,也只有这样奇特的想象才能充分表达此时此刻李白的心情。
总的来说,这组诗以其独特的构思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展现了李白豪放雄奇的气势和开阔的诗意意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愤懑之情。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赏析详情»
根据提供的内容,以下是对李白的整理补充,包括出生和死亡信息: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朝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祖籍据待考,但出生地为西域碎叶城。在他4岁时,他随父亲迁往剑南道绵州。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文作品超过千余篇,其中包括许多经典之作。他的作品以豪放奔放、情感激昂为特点,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情追求。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的诗文集《李太白集》流传至今。这本集子收录了他的许多著名作品,成为了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762年,李白因病去世,享年61岁。他的墓地位于今天的安徽当涂,而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也有纪念馆来纪念他的卓越贡献。李白的逝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诗歌作品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