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花天影·绿丝低拂鸳鸯浦》原文赏析

  • xìng
    huā
    tiān
    yǐng
    ·
    绿
    yuān
    yāng
  • [
    sòng
    dài
    ]
    jiāng
    kuí
  • bǐng
    zhī
    dōng
    miǎn
    kǒu
    dīng
    weì
    zhèng
    yuè
    èr
    dào
    jīn
    líng
    beǐ
    wàng
    weí
    chǔ
    fēng
    qīng
    shū
    xiǎo
    zhōu
    guà
    róng
    shàng
    绿
    yuān
    yāng
    xiǎng
    táo
    dāng
    shí
    huàn
    yòu
    jiāng
    chóu
    yǎn
    chūn
    fēng
    dài
    lán
    ráo
    gēng
    shào
    zhù
  • jīn
    líng
    yīng
    yín
    yàn
    suàn
    cháo
    shuǐ
    zhī
    rén
    zuì
    mǎn
    tīng
    fāng
    cǎo
    chéng
    guī
    gēng
    zhōu
    xiàng
    shèn
    chù

原文: 丙午之冬,发沔口。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惟楚,风日清淑,小舟挂席,容与波上。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相关标签:怀人思念抒情恋情杏花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鸳鸯浦的口岸,绿柳丝条低垂飘逸,我想起了桃叶,她曾呼唤小舟摆渡。杨柳又将含愁的柳眼送给了春风,我正准备扬帆启程。倚着木兰船桨,又停泊舟稍作停驻。

金陵的道路,处处有莺歌燕舞。我想那无情的潮水,知道我心情最苦。芳草长满汀洲,归去合肥的打算尚未实现,此刻已是黄昏日暮。重新移舟漂泊,何处是归宿?

注释:
杏花天影:此词句律,比《杏花天》多出“待去”、“日暮”两个短句,其上三字平仄亦小异,系依旧调作新腔,故名曰《杏花天影》。
沔口:汉沔本一水,汉入江处谓之沔口,即今湖北汉口。
金陵:古邑名。今南京市的别称。
风日:风光。
清淑:清美,秀美。
挂席:挂帆。
容与:随水波起伏动荡的样子。
绿丝:柳丝。
鸳鸯浦:鸳鸯栖息的水滨。比喻美色荟萃之所。
桃叶:晋王献之爱妾名。借指爱妾或所爱恋的女子。
兰桡(ráo):小舟的美称。
少驻:短暂停留。
莺吟燕舞:莺啼如歌,燕飞若舞。形容春光明媚,万物欢悦。
“潮水”句:引李益诗:“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里指相思之苦。
汀(tīng):水边平地,小洲。 《杏花天影·绿丝低拂鸳鸯浦》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南宋时期词人辛弃疾在淳熙十四年(1187年)的一个冬天,他从汉阳乘船东下赴湖州,并在次年的正月初一抵达金陵(现在的南京)。当晚,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了一些令他感动的情景,于是他在次日创作了《踏莎行·燕燕轻盈》这首词。接着,他又写了这首《杏花天影》。这个背景描绘了辛弃疾在旅途中的心境和灵感的来源。 《杏花天影·绿丝低拂鸳鸯浦》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绿丝》是一首描写合肥风景和思念之情的词作。词人通过描绘合肥的柳树和江边的景色,表达了对思念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词的开头三句描写了合肥的实景和历史,其中“绿丝”并非真实的柳树,而是词人内心中的柳树。虽然正月初头柳树还未长出绿丝,但是词人通过想象和回忆,将合肥的巷陌和柳树联系在一起。这种联想引发了对思念之人的思念之情。词中提到的“鸳鸯浦”是江边的船泊之地,通过以鸳鸯命名浦,词藻华美,同时也唤起了对思念之人的思念。

接下来的一句“想桃叶、当时唤渡”明确了词人思念之人的身份。桃叶是东晋王献之的妾,而古桃叶渡则是金陵秦淮河畔的景点。词人看到渡口的杨柳,想起了桃叶的典故,再加上北望淮楚的景色,更加激发了对思念之人的思念之情。接下来的“又将愁眼与春风”一句回到了柳眼,与开头的“绿丝”相呼应。这句话有两重含义:愁人所见的柳眼也成为了“愁眼”,而春风吹来时,柳眼欲绽却又闭合,仿佛也带着愁意。这种移情作用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情感。

最后几句“待去;倚兰桡,更少驻”则展现了词人的痴情和苦思。词人来到金陵本是路过,但是金陵离合肥最近,一旦解缆启航,就会离思念之人越来越远。所以情势上是“待去”,但行动上却是“少驻”。词人的心思和思念之情虽然没有明言,但已经通过不言而喻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几句词描绘了词人的深情和思念之情,非常婉转动人。

总的来说,《绿丝》通过描绘合肥的景色和思念之情,展现了词人的深情和对思念之人的思念之情。词中的辞藻华丽,情感真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杏花天影·绿丝低拂鸳鸯浦》赏析详情»

金朝诗人姜夔的照片
姜夔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出生于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音乐家,被誉为艺术全才。

姜夔的作品以空灵含蓄而著称,他在诗词、散文、书法和音乐方面都有出色的造诣。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深情和哲理,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的散文作品则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独到见解。姜夔的书法风格独特,笔力雄健,被誉为一代宗师。他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歌曲。

姜夔的代表作品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和《绛帖平》等。这些作品流传至今,被后人广泛传颂和研究。

姜夔于1221年去世,享年67岁。他的离世给南宋文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被誉为继苏轼之后又一位难得的艺术全才。他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猜您喜欢

庆宫春·双桨莼波

宋代 姜夔

绍熙辛亥除夕。余别石湖归吴兴,雪后夜过垂虹,尝赋诗云:“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后五年冬,复与俞商卿、张平甫、钴朴翁自封禺同载,诣梁溪。道经吴淞。山寒天迥,云浪四合,中夕相呼步垂虹。星斗下垂。错杂渔火。朔吹凛凛。卮酒不能支。朴翁以衾自缠,犹相与行吟。因赋此阙,盖过旬,涂稿乃定。朴翁咎余无益,然意所耽,不能自已也。平甫、商卿、朴翁皆工于诗。所出奇诡;余亦强追逐之。此行既归。各得五十余解。双桨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
采香径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垂虹西望,飘然引去,此兴平生难遏。酒醒波远,正凝想、明挡素袜。如今安在?惟有阑干,伴人一霎。(明挡 一作:明珰)

侧犯·咏芍药

宋代 姜夔

恨春易去,甚春却向扬州住。微雨,正茧栗梢头弄诗句。红桥二十四,总是行云处。无语,渐半脱宫衣笑相顾。
金壶细叶,千朵围歌舞。谁念我、鬓成丝,来此共尊俎。后日西园,绿阴无数。寂寞刘郎,自修花谱。

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

宋代 姜夔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辞。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余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余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辞之怨抑也。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飘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