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站在平坦的江畔,远望着无数凋落的莲花,它们一去不返,顺着水漂泊流浪。我多病的身体已经力不从心,更何况秋风渐渐变得寒冷,团扇也逐渐被搁置一旁,罗衣单薄,开始更换穿着。光阴如同白驹一闪而过,可惜杏梁上的双燕,春天来了又离去,就像远行的旅客。我心中的挚爱在哪里?淡淡的秋月照亮着她憔悴的容颜。
多少幽暗寂寞。蟋蟀在墙壁里杂乱地吟唱,牵动了流浪异乡的庾信,清秋的忧愁像乱丝一样缠绕着他。深深地回忆起年少时的漂泊,笛声中的关山跋涉,垂柳下的花巷消磨。我心中的挚爱就像落红一样断了音信,仿佛随着碧绿的暗水缓缓流去,我只感到空虚。漂泊已久,如今已经没有了醉卧在酒垆旁的豪放情绪和气魄。
注释:霓裳中序第一:词牌名,是姜夔所填的“商调”曲。共有一百零一字,前片七仄韵,后片八仄韵,通常使用入声部韵。前片第四句第一字是领格,宜用去声。
祝融:衡山七十二峰中最高的峰。
《黄帝盐》、《苏合香》:南宋时期的神乐曲。前者原为唐代的杖鼓曲,后者原为唐代的软舞曲。
商调:乐曲七调之一,音调凄怆哀怨。
沈氏《乐律》:指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关于乐律的论述。
怨抑:怨恨抑郁。
亭皋:水边的平地。
正望极:指望尽天涯。
纨扇渐疏:秋天渐近,团扇逐渐疏远。
罗衣: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流光:指如流水般逝去的时光。
过隙:比喻时间短暂,光阴易逝。
杏梁:用文杏木做的屋梁。
蛩:蟋蟀。
庾信:南北朝时期的诗人、文学家,字子山,小字兰成。他的诗歌和散文表达了对故国乡土的怀念和对自身遭遇的感伤,风格苍劲、悲凉。
坠红:落花。
醉卧酒垆侧:形容豪饮一醉方休。酒垆指放置酒瓮的土台。
《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姜白石在湖南长沙游玩时的一次偶然发现。公元1186年,姜白石登上湖南长沙的南岳衡山,攀登到了七十二峰之最高峰祝融峰。在这里,他发现了两首献神曲的乐谱,分别是《黄帝盐》和《苏合香》。这两首曲子原本是唐代的乐曲,但在此时被重新发现。
接着,姜白石在乐师旧书中又发现了一首商调的乐谱,名为《霓裳羽衣曲》。这首曲子的调子属于夷则商,虽然与唐代乐曲的原貌有所不同,但它仍然是煌煌唐乐的遗响。
这个创作背景描绘了姜白石在游玩湖南长沙期间的一次意外发现。他在南岳衡山的祝融峰上发现了两首唐代乐曲的乐谱,并在乐师旧书中找到了另一首商调乐曲的乐谱。这些乐谱的发现为姜白石带来了对唐代音乐的兴趣和探索,也为后来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
《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讲述了词人白石一生对合肥情侣的怀念。文章首先指出白石一生的爱情悲剧源于他对爱情的忠贞与无法如愿以偿的冲突,这是他情感体验的高峰之一。接着,文章提到了词曲《霓裳羽衣曲》的使用,表达了词人内心对爱情和爱人的祝福。
文章接着分析了词中的一些关键句子。首先是“亭皋正望极”,这句起笔就展现了高远的境界,表达了词人深情和遥远的思念。接着是“乱落江莲归未得”,这句暗喻词人所怀之人已经老去,而自己却无法回归。这种难以言喻的痛苦和凄恻的情感融入了“归未得”三个字中。接下来是“多病却无气力”,这句双关暗示了词人无力回去,也写出了忧思成疾的情景。最后是“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这句通过纨扇和罗衣的比喻,表达了恩爱断绝的意思。
文章最后提到了“流光过隙”和“叹杏梁、双燕如客”两句。前者点明了光阴飞逝和离别的苦楚,后者通过杏梁和双燕的比喻,表达了客子无法久留的情感。
总的来说,这篇赏析通过分析词中的关键句子,揭示了词人对合肥情侣的怀念和对爱情的忠贞,同时也展现了词曲的美妙之处。
《霓裳中序第一·亭皋正望极》赏析详情»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出生于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音乐家,被誉为艺术全才。
姜夔的作品以空灵含蓄而著称,他在诗词、散文、书法和音乐方面都有出色的造诣。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深情和哲理,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的散文作品则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独到见解。姜夔的书法风格独特,笔力雄健,被誉为一代宗师。他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歌曲。
姜夔的代表作品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和《绛帖平》等。这些作品流传至今,被后人广泛传颂和研究。
姜夔于1221年去世,享年67岁。他的离世给南宋文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被誉为继苏轼之后又一位难得的艺术全才。他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