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居住在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街巷荒凉少人,与江左不同。只有柳树,在大街两旁轻轻飘拂,让人怜惜。因此创作此词,来抒发客居在外的感受。
拂晓,冷清的城中响起凄凉的音乐声。那声音被风一吹,传到垂柳依依的街头巷口。我独自骑在马上,只着一件到单衣裳,感觉有阵阵寒气袭来。看遍路旁垂柳的鹅黄嫩绿,都如同在江南时见过那样的熟悉。
正在孤单之间,明天偏偏又是寒食节。我也如往常带上一壶酒,来到小桥近处恋人的住处。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色。燕子飞来,询问春光,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
注释:
赤阑桥:红色栏杆的桥。
江左:泛指江南。
纾:消除、抒发。
晓角:早晨的号角声。
恻恻:凄寒。
鹅黄:形容柳芽初绽,叶色嫩黄。
岑寂:寂静。
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合肥情人。
《淡黄柳·空城晓角》译文及注释详情»
姜夔的《淡黄柳》是他在合肥寄居时写的一首词。尽管作者的目的是纾解自己作为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但整首词却主要是描写景色,表达了作者在异乡的忧伤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词的上片首两句写出了巷陌的凄凉。在那个时期,合肥离南宋的边防线并不远,因此被称为“边城”。词中的“空城”描绘了城内的冷落和萧条,而“晓角”则增添了悲凉的氛围。接下来的“马上单衣寒恻恻”描写了巷陌中的人物,也就是作者自己在异乡边地的感受。紧接着的两句转入了景色的描写,柳树的颜色“鹅黄嫩绿”与江南的景色非常相似,流露出作者淡淡的思乡之情。
过片的“正岑寂”三字承上启下,由柳色想到了江南的故乡。然而,这里并不是他的故乡,正如“小序”所说,“与江左异”,因此才有了“岑寂”的感觉。接下来的“强携酒”一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绪,虽然他本来并不想去拜访朋友喝酒,但正值佳节,只能勉强地“强携酒,小桥宅”,去找情侣共度节日,无非是敷衍应景而已。然而,“怕”字的出现又一次转变了情感的表达,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留恋之情。本来他并不想欣赏春景,但当“梨花落尽”时,眼前的景色会“尽成秋色”,这将更加增添他的忧伤。结尾的三句与前文紧密相承,描写了春天即将过去,当“燕燕飞来”时,只剩下一池绿水。这表达了作者对春光逝去的惋惜,同时也在春景的描写中反映了边城的凄凉。作者的意图是排解自己的愁绪,但实际上却不自觉地流露出了对家国的隐恨和无尽的烦恼。
整首词的意境凄清冷峻,句子的构造朴素自然,用词清新质朴,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痕迹。词主要以景色的描写为主,情感则融入其中。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词的“境界”时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而姜夔的《淡黄柳》则属于“有我之境”。在描写柳树和春景的同时,作者的愁绪和哀怨之情也巧妙地、自然地表现了出来。
《淡黄柳·空城晓角》赏析二详情»
的唯一亮点,只有那些绿柳夹道,仿佛在向作者倾诉。下片则写作者对春光逝去的惋惜,以及边城的凄凉。整首词以写景蕴情,笔致淡雅,意境清空凄凉为特点。词中透露出作者对家国的隐恨和无限的烦恼,抒发了羁旅行役之愁。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描写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时代的感慨。 《淡黄柳·空城晓角》简析详情»
赏析三: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的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词的上片主要描写了清晓在垂杨巷陌的凄凉感受,通过写景来表达。首先,词中提到了“空城”,给人一种荒凉寂静的感觉。接着,词中出现了“晓角”的声音,这个声音异常突出,如同空谷中猿鸣一般,哀转不绝,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地方的悲凉。对于异乡作客的人来说,这种声音更加令人苦痛。这两句与《杨州慢》中的“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有相似之处,都传达了巷陌凄凉的感觉。接下来的一句是倒卷之笔,点出了人物,原来是一个骑在马上独自行走的客子,同时也写出了他所感受到的寒冷。将“寒恻恻”的感觉与衣单不耐春寒联系在一起,表面上是记实,但实际上更多地来自于“清角吹寒”的心理感受。繁荣已经成为过去,春光依旧,物是人非,更加增添了身世之感。接下来的两句描写了所见,即夹道上新绿的杨柳。用“鹅黄嫩绿”四个字形象地再现了柳树的颜色。而“看尽”这两个字既表明了除了柳树之外没有其他令人愉悦的景色,又从神情上表现了游子内心的活动——“都是江南旧相识”。这里的“旧相识”指的是杨柳,因为江南地区有很多柳树,所以这样说。而“柳色依依”与江左相同,又与“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语意非常深沉。因此,作者通过听觉、肤觉和视觉三个层面,写出了“岑寂”的感觉。
下片以“正岑寂”三个字收束了上片,同时也包含了下片的内容。在这种寂寞的心情下,正值“寒食”节日。虽然是荒凉的“空城”,没有士女郊游的盛况,但是客子“未能免俗”,于是想起了本地的相好。词中提到了合肥相好的姊妹二人,一位是能拨春风的大乔,一位是能妙弹琴筝的小乔。词中说“强携酒,小桥宅”,表示本来没有什么心情,但是勉强邀请她们一起游玩,“强”字已经预示了后面醉不成欢的悲惨景象。前面几句以“正岑寂”为基调,接下来的“又寒食”的“又”字一转,表示按照节令应该是欢乐的,但是“强”字又一转,表示携酒寻欢只是在凄凉寂寞中勉强寻找一点快乐。再接下来的“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的“怕”字又一转,表示勉强寻找春天的快乐,仍然担心春天也会转瞬成秋,增添了愁绪。最后一句提到了合肥的秋天。
《淡黄柳·空城晓角》赏析三详情»
这首词是在词人客居合肥赤阑桥时创作的。合肥地处江淮边区,历经战乱,民生凋敝,景物荒凉。而在寒食清明时节,春光明媚,却显得一片凄凉。词人对此感慨万分,通过描绘生机勃勃、依依夹道的杨柳来对比空城巷陌的荒凉,引发了各种慨叹之情。
夏承焘先生评价说:“这首词以柳色为起点。作者客居合肥,柳色由鹅黄变为嫩绿,时序已经从早春过渡到暮春,‘明朝又寒食’,正好点明了暮春的时节。下半部分的词以怀念春天为主题。因为‘怕梨花落尽成秋色’,所以才‘强携酒,小桥宅’。结尾的‘池塘自碧’只用了四个字,概括了‘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的景色。整首词上半部分的‘马上单衣寒恻恻’,表达了漂泊无依的感觉;下半部分的‘怕梨花落尽成秋色’,则表达了迟暮之悲。”(《姜白石词校注》)这种漂泊和迟暮的感觉是在特定的地点和时代中产生的,也暗含了一种对家国之痛的思考。然而,这种思考并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需要细细品味。
这首词通过对合肥春天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词人以杨柳的生机勃勃和依依夹道来对比空城巷陌的荒凉,表达了对战乱和民生凋敝的感慨。词的下半部分则以怀念春天为主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迟暮的忧伤之情。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表达,将词人的情感与特定的地点和时代相结合,使读者在品味之中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家国之痛。
《淡黄柳·空城晓角》赏析一详情»
姜夔(1154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出生于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音乐家,被誉为艺术全才。
姜夔的作品以空灵含蓄而著称,他在诗词、散文、书法和音乐方面都有出色的造诣。他的诗词作品充满了深情和哲理,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的散文作品则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独到见解。姜夔的书法风格独特,笔力雄健,被誉为一代宗师。他还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歌曲。
姜夔的代表作品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续书谱》和《绛帖平》等。这些作品流传至今,被后人广泛传颂和研究。
姜夔于1221年去世,享年67岁。他的离世给南宋文坛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被誉为继苏轼之后又一位难得的艺术全才。他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