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会昌》原文赏析

  • qīng
    píng
    ·
    huì
    chāng
  • [
    jìn
    xiàn
    dài
    ]
    máo
    dōng
  • dōng
    fāng
    xiǎo
    dào
    jūn
    xíng
    zǎo
    biàn
    qīng
    shān
    rén
    weì
    lǎo
    fēng
    jǐng
    zhè
    biān
    hǎo
  • huì
    chāng
    chéng
    wài
    gāo
    fēng
    diān
    lián
    zhí
    jiē
    dōng
    míng
    zhàn
    shì
    zhǐ
    kàn
    nán
    yuè
    gēng
    jiā
    cōng
    cōng

原文: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相关标签:抒情忧虑愤懑清平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东方刚刚露出曙色,但请不要说你来得早。我已经走遍了青山绿水,但是我依然感到精力充沛,没有疲惫,这里的风景最美。

会昌县城外面的高峻山峰,连绵不断直通东海。战士们远望南粤,那边更加绿葱葱。

注释:
会昌:县名,在江西省东南部,东连福建省,南经寻乌县通广东省。1929年,毛泽东为开辟赣南根据地,率领红军到过会昌,以后又常途经和居住在这里。这首词是1934年夏天作者在中共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时所作。

莫道君行早:旧谚语:“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踏遍青山人未老:诗人自注:“1934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本句的“人”和上句的“君”,都指作者自己。

这边:指中央革命根据地南线。

会昌城外高峰:指会昌城西北的会昌山,又名岚山岭。诗人在60年代曾回忆说:会昌有高山,天不亮我就去爬山。

颠连:起伏不断。东溟(míng):指东海。

南粤:古代地名,也叫南越(今广东、广西一带)。这里指广东。 《清平乐·会昌》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毛泽东在1934年7月创作了这首词的情况。当时,毛泽东在会昌登山后写下了这首词。然而,在这个时期,毛泽东在党内和军内已经失去了发言权。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气馁,而是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坚持自己的观点。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上。这个背景揭示了毛泽东在困境中仍然保持坚定和乐观的态度,表达了他对自己观点的坚持和对未来的希望。 《清平乐·会昌》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围绕毛泽东的词《会昌山》展开。上阕主要抒情,下阕则主要写景,具体描绘了红二十二师在南线作战胜利的情景。词中的“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表达了南方战线的蓝图,具有历史回味。而“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则更多地展望了未来。毛泽东的词语言直接,不走婉约一派,因为他的词语用来表述革命之大志,表达革命的决心。词中的“高峰”、“颠连”、“南粤”、“郁郁葱葱”等都是对毛泽东整个游击战略的写照,也是他开创新局面的“风景”的具体化。在毛泽东的胸中,这些地方不仅仅是“南方战线”,而是整个中国战场。词中的“战士指看南粤”可以理解为毛泽东已经打破敌人第五次“围剿”的突围之地。这里的“指看”与上阕的“好”相呼应,表达了下层指战员们的由衷拥护。在整个中国革命战争中,没有战士的同心同德,是不可能取得解放全中国这样巨大胜利的。

毛泽东写完这首词后,很快就离开了会昌,接到了来自瑞金的急信,要他赶回去。就在他登上会昌山的那天,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革军委已经做出了重要决定,发布了《给六军团及湘赣军区的训令》,派遣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红六军团向湖南西南方向突围西征。这预示着,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长征即将开始。这段历史背景为词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使得词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有力。 《清平乐·会昌》赏析详情»

猜您喜欢

破子清平乐

宋代 王安中

烟云千里。一抹西山翠。碧瓦红楼山对起。楼下飞花流水。
锦堂风月依然。后池莲叶田田。缥缈贯珠歌里,从容倒玉尊前。

清平乐·纤云扫迹

宋代 刘克庄

纤云扫迹,万顷玻璃色。醉跨玉龙游八极,历历天青海碧。
水晶宫殿飘香,群仙方按霓裳。消得几多风露,变教人世清凉。

清平乐·风光紧急

宋代 朱淑真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