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宫柳拂宫墙,楼殿无人春昼长。燕子归来依旧忙。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
在春风中,枝头招展的碧绿宫柳,多情地拂试着红色宫墙;画楼深殿空寂无人,漫长的春日在悄然而艰难地流逝。梁上旧燕归来,依旧忙着飞进飞出,经营旧窠。回想起君王来,明月拨开黄昏的帷幕,国破家亡,流落异乡,人们一想就难过得断肠。
注释:
忆君王:即词牌名《忆王孙》,单调三十一字,五句五平韵。此为词人根据词中内容另标之新名。
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
宫柳、宫墙:指汴京的北宋故宫。
楼殿无人:暗示国破人亡。
断肠:形容极度悲伤。
《忆君王·依依宫柳拂宫墙》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中国北宋时期的靖康年间。靖康元年(1126年)十二月,金兵攻陷了当时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导致北宋朝廷的赵佶皇帝和他的儿子赵桓被迫离开皇宫,前往金营求和并被拘留。这一消息传到开封城内后,军民们纷纷聚集在南熏门外和御路两旁,不顾风雪和饥寒,焦急地等待着皇帝的归来。正月二十八日,一位词人在含泪的情绪中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表达了人们对皇帝的思念和期待,以及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虑。整个背景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的团结与坚持。 《忆君王·依依宫柳拂宫墙》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词的评价,词人在国家和民族危机之际,写下了这首忠愤填膺的词。文章指出,这首词通过凄凉怨慕之音和缠绵悱恻之感,将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起来。
文章分析了词中的表达手法。词中没有直接提及国破君掳的情景,而是通过描写宫柳依依、楼殿寂寂等景物,表达了物是人非的今昔之感。词中的“春昼长”一语,将景物描写转向了主观的心理感受,实现了抒情和写景的和谐统一。燕子归来的描写,表达了主人已换,而燕子仍然忙碌的沧桑之感。最后一句“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点明了词的主题,表达了对故君的怀念之情。
文章认为,这首词通过抒发深沉的感慨,将山河破碎、君王被虏的残酷现实写进了宫柳依依、楼殿寂寂中,以物事人非的沧桑变换表达了失国之痛。整首词通过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强烈的对比和伤心的回忆,使读者深刻感受到词人的思想和情感。
《忆君王·依依宫柳拂宫墙》赏析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