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原文赏析

  • liù
    guó
    lún
  • [
    sòng
    dài
    ]
  • liù
    guó
    miè
    feī
    bīng
    zhàn
    shàn
    zài
    qín
  • qín
    ér
    kuī
    miè
    zhī
    dào
  • huò
    yuē
    liù
    guó
    sāng
    shuài
    qín
    yuē
    zhě
    zhě
    sāng
    gài
    shī
    qiáng
    yuán
    néng
    wán
  • yuē
    zài
    qín
  • qín
    gōng
    zhī
    wài
    xiǎo
    huò
    chéng
  • jiào
    qín
    zhī
    suǒ
    zhàn
    shèng
    ér
    zhě
    shí
    bǎi
    beì
    zhū
    hóu
    zhī
    suǒ
    wáng
    zhàn
    bài
    ér
    wáng
    zhě
    shí
    bǎi
    beì
  • qín
    zhī
    suǒ
    zhū
    hóu
    zhī
    suǒ
    huàn
    zài
    zhàn
  • jué
    xiān
    bào
    shuāng
    lòu
    zhǎn
    jīng
    yǒu
    chǐ
    cùn
    zhī
  • sūn
    shì
    zhī
    shèn
    rén
    cǎo
    jiè
  • jīn
    chéng
    míng
    shí
    chéng
    rán
    hòu
    ān
    qǐn
  • shì
    jìng
    ér
    qín
    bīng
    yòu
    zhì
  • rán
    zhū
    hóu
    zhī
    yǒu
    xiàn
    bào
    qín
    zhī
    yàn
    fèng
    zhī
    fán
    qīn
    zhī
  • zhàn
    ér
    qiáng
    ruò
    shèng
    pàn
  • zhì
    diān
    rán
  • rén
    yún
    shì
    qín
    yóu
    bào
    xīn
    jiù
    huǒ
    xīn
    jìn
    huǒ
    miè
  • yán
    zhī
  • rén
    weì
    cháng
    qín
    zhōng
    guó
    qiān
    miè
    zaī
    yíng
    ér
    zhù
    guó
  • guó
    sāng
    miǎn
  • yàn
    zhào
    zhī
    jūn
    shǐ
    yǒu
    yuǎn
    lüè
    néng
    shǒu
    qín
  • shì
    yàn
    suī
    xiǎo
    guó
    ér
    hòu
    wáng
    yòng
    bīng
    zhī
    xiào
  • zhì
    dān
    jīng
    qīng
    weí
    shǐ
    huò
    yān
  • zhào
    cháng
    zhàn
    qín
    èr
    bài
    ér
    sān
    shèng
  • hòu
    qín
    zhào
    zhě
    zài
    lián
    què
    zhī
  • chán
    zhū
    hán
    dān
    weí
    jùn
    yòng
    ér
    zhōng
  • qiě
    yàn
    zhào
    chù
    qín
    miè
    dài
    jìn
    zhī
    weì
    zhì
    weī
    zhàn
    bài
    ér
    wáng
    chéng
  • xiàng
    shǐ
    使
    sān
    guó
    rén
    qín
    xíng
    liáng
    jiāng
    yóu
    zài
    shèng
    zhī
    shǔ
    wáng
    zhī
    dāng
    qín
    xiāng
    jiào
    huò
    weì
    liáng
  • qín
    zhī
    fēng
    tiān
    xià
    zhī
    móu
    chén
    shì
    qín
    zhī
    xīn
    tiān
    xià
    zhī
    cái
    bìng
    西
    xiàng
    qín
    rén
    shí
    zhī
    xià
  • beī
    yǒu
    zhī
    shì
    ér
    weí
    qín
    rén
    weī
    zhī
    suǒ
    jié
    xuē
    yuè
    wáng
  • weí
    guó
    zhě
    shǐ
    使
    weí
    weī
    zhī
    suǒ
    jié
    zaī
    liù
    guó
    qín
    jiē
    zhū
    hóu
    shì
    ruò
    qín
    ér
    yóu
    yǒu
    ér
    shèng
    zhī
    zhī
    shì
  • gǒu
    tiān
    xià
    zhī
    xià
    ér
    cóng
    liù
    guó
    wáng
    zhī
    shì
    shì
    yòu
    zài
    liù
    guó
    xià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高中文言文议论历史借古讽今

译文及注释

,没有贿赂秦国。但是后来赵国的国君赵武灵王却贿赂秦国,结果赵国也灭亡了。这说明贿赂秦国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之一。


总之,六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贿赂秦国,导致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无法独自保全。而秦国通过贿赂获得了大量的土地,使其实力大增。因此,贿赂秦国是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同时,齐国虽然没有贿赂秦国,但由于与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燕国和赵国起初能够守住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但后来燕国因为采取了抗秦的策略而灭亡,赵国则因为贿赂秦国而灭亡。这说明贿赂秦国是导致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国论》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六国论》是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该书共有10篇,都是史论的性质。苏洵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通过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在北宋时期,由于外族的入侵和内部的腐败,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危机。然而,北宋统治者却采取了一种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试图通过割地求和和妥协让步来维持国家的稳定。苏洵深知这种政策的危险性,他通过对六国历史的回顾,揭示了当时六国因为内外交困而灭亡的原因,以此来警示北宋统治者。

苏洵在《六国论》中通过对六国历史的分析,指出了六国灭亡的共同原因,即内部的腐败和外部的侵略。他指出,六国在面对外敌入侵时,采取了妥协让步的态度,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苏洵认为,北宋统治者如果继续采取这种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必将重蹈六国的覆辙。

通过对六国历史的回顾,苏洵还揭示了六国内部腐败的原因。他指出,六国在内部政治腐败、贪污腐化的情况下,无法有效应对外敌的入侵,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苏洵警告北宋统治者,如果不解决内部的腐败问题,再好的外交政策也无法挽救国家的危机。

通过《六国论》,苏洵以史为鉴,警示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的覆辙。他呼吁北宋统治者要坚持正义和原则,不要妥协让步,同时要加强内部的治理,消除腐败现象。只有这样,北宋才能摆脱危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总之,《六国论》是苏洵在《权书》中的一篇文章,通过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苏洵通过对六国历史的回顾,揭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并呼吁北宋统治者要坚持正义和原则,加强内部治理,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六国论》创作背景详情»

写作特点

破灭与北宋统治者的对比等等。这些对比和引证的手法,使得文章的论证更加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3.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本文的语言简练明快,没有冗长的叙述和庞杂的修辞,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同时,文章中运用了一些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性和意境深远。比如,文章中用“弊在赂秦”来形容六国灭亡的原因,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来表达对北宋统治者的忠告。这些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思想深刻,寓意丰富



本文虽然是以古为鉴,针砭时弊,但是其中蕴含的思想和寓意却是深刻而丰富的。文章通过对六国灭亡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论证,旨在告诫读者,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仅依靠军事力量和经济发展,更需要正确的政治主张和治国理念。同时,文章也通过对北宋现实的点题,提醒读者要警惕权力的腐化和贪婪的诱惑。这些思想和寓意都是深入人心的,对读者有着积极的启示和警示作用。

《六国论》写作特点详情»

赏析

六国论赏析

苏轼、苏辙和苏洵是北宋时期的三位著名文学家,他们都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文风而闻名于世。其中,他们各自写的《六国论》是对六国灭亡的教训进行分析和总结的重要作品。

苏轼的《六国论》主要通过对比分析六国久存而秦国迅速灭亡的原因,强调了“士”的作用。他认为,六国的诸侯和卿相都争相养士,这是六国能够长久存在的原因。只要国家能够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士”,老百姓就无法找到带头人来领导造反,从而使国家得以安定。这一观点体现了苏轼对于士人的重视和对于社会稳定的思考。

苏辙的《六国论》则从六国相继灭亡的史实出发,指出他们灭亡的原因在于缺乏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的能力,灭国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他认为,六国在面对秦国的“连横”政策时,因为政治上的保守和守旧,没有重视改革,也没有坚持“合纵”政策来对抗秦国的“连横”政策,最终被秦国分而击破。同时,秦孝公的变法使得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时期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人们渴望统一,因此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苏辙的观点突出了六国灭亡的内因和外因,并对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进行了思考。

与苏轼和苏辙不同,苏洵的《六国论》并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通过借古喻今来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他通过谈论历史来供当今统治者借鉴,展示了他高出其二子的地方。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而是因为六国政治上的保守和守旧,缺乏改革的精神,以及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的能力。他在文中也承认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的意图是通过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来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式对待契丹和西夏,而是要用武力来抵抗。这一观点体现了苏洵对于历史教训的思考和对于当时政治局势的忧虑。

总的来说,三位苏氏兄弟的《六国论》都是对六国灭亡的教训进行分析和总结的重要作品。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六国灭亡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展示了他们对于历史和政治的独到见解。这些见解不仅对于当时的统治者具有警示作用,也对于后世的人们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六国论》赏析详情»

赏析二

继,亦无尺寸之地”,是说这些国家的后代没有能力维持国家的繁荣。接着,苏洵列举了几个具体的例子,如齐国、楚国等,说明它们因为贿赂秦国而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和权力,最终导致灭亡。苏洵在这里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论点,使得文章更加有说服力。



第三段则论述了不“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



苏洵首先提到了晋国,晋国没有向秦国贿赂土地,但最终也灭亡了。苏洵认为,晋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它没有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失去了强援。苏洵通过晋国的例子,说明了不“赂秦”的国家也会因为失去强援而灭亡。接着,苏洵又提到了韩国,韩国没有向秦国贿赂土地,但最终也灭亡了。苏洵认为,韩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它没有能力独立完成自己的事业,没有足够的实力来抵抗外敌。苏洵通过韩国的例子,说明了不“赂秦”的国家也会因为自身的弱小而灭亡。



通过以上的论述,苏洵再次强调了“赂秦”是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他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论证,使得这个论点更加有说服力。同时,他也通过对六国灭亡的分析,提出了对北宋统治者的警示,告诫他们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论》赏析二详情»

文言知识

文言知识

一、文言实词
1. 通假字
(1) 暴霜露(暴:通“曝”,曝露)
(2)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倘若)
(3)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2. 古今异义
(1)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

(2) 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3)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引出结果。以至于。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 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 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

(7) (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 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9)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古:咽下咽喉;今:吞咽

(10) 始(速)祸焉
古义:招致。今义:速度?

3. 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
(日: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理:按理来说)

(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
(义:坚持正义)?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
以地事秦
(事:侍奉)

(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
(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最终)
始速祸焉
(速:招致) 《六国论》文言知识详情»

宋代诗人苏洵的照片
苏洵

苏洵,字明允,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出生于1009年,是汉族,出生在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苏洵是北宋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与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一起被称为“三苏”,并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散文,尤其擅长政论。他的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被誉为文坛上的佼佼者。

苏洵的代表作品是《嘉祐集》,这部作品流传至今。《嘉祐集》是一部集合了苏洵的多篇散文作品的文集,其中包含了他的政论文章,展现了他的才华和见解。

苏洵在文学界的地位非常高,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散文风格深受后人推崇,被誉为北宋散文的代表之一。

苏洵于1066年去世,享年57岁。他的去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作品和影响力仍然流传至今,被后人广泛研究和欣赏。

猜您喜欢

心术

宋代 苏洵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
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
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
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
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
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
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
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
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
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
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
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
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将矣。
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故善用兵者以形固。
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子鱼论战

先秦 左丘明

楚人伐宋以救郑。
宋公将战。
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
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
”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公曰:“未可。
”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辨奸论

宋代 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
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
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
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
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
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
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
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
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
此人之至情也。
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
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
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
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
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
”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叹。
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
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