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我这个不才之人已经年老,竟然能够荣幸地在先生门下学习,金灿灿的酒器映照着我满头白发。
魏公,您对我如此看重,还宴请了我,我在曲台编写的那本书消磨了许多年华。
多少次重阳节我从忧愁中度过,多少次在酒醉中又壮起心志。
这个风雨之夜我辗转难眠,起来一遍又一遍地写下新的诗篇。
注释:
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晚岁:作者时年五十六岁,故称。
金罍:泛指酒盏。
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九日和韩魏公》译文及注释详情»
此诗的创作背景发生在英宗治平年间的重阳节。在十年前,苏洵已经四十八岁,他离开蜀地来到京城,受到了名臣韩琦和欧阳修的赞誉和推荐,但一直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而十年后的重阳佳节,苏洵受邀参加了韩琦的家宴。在宴会上,韩琦赋诗《乙巳重阳》,而苏洵在当晚回到家后,便写下了这首诗。 《九日和韩魏公》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的赏析主要围绕苏洵的交游和自身境遇展开。
首联描绘了苏洵多年来与名流重臣的交游,以及他成为他们座上客的情景。苏洵自称“不才”,但实际上他也以自己为“王佐才”、“帝王师”,表现出怀才不遇之感。他将自己的“萧萧华发”与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相对照,表面自谦,实际上充满了怀才不遇之感。
颔联则写到了苏洵五年来的虚度光阴。他以“不堪”承接了首联中的“最不才”,以“延东阁”承接了首联中的“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但其中也含有牢骚之情。诗人以公孙弘喻韩琦好贤而言自己不配这种礼遇。他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苏洵在太常寺修纂礼书,费时五年,深感虚度年华,用非所长,这在“闲”、“老”二字上得到了集中表现。
颈联则描绘了苏洵在重阳节中的愁绪。重阳节本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中度过。他用“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他内心的忧愁。
整首诗通过描绘苏洵的交游和自身境遇,展现了他的怀才不遇之感和内心的忧愁。同时,诗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意更加深刻。
《九日和韩魏公》赏析详情»
苏洵,字明允,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出生于1009年,是汉族,出生在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苏洵是北宋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与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一起被称为“三苏”,并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散文,尤其擅长政论。他的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被誉为文坛上的佼佼者。
苏洵的代表作品是《嘉祐集》,这部作品流传至今。《嘉祐集》是一部集合了苏洵的多篇散文作品的文集,其中包含了他的政论文章,展现了他的才华和见解。
苏洵在文学界的地位非常高,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散文风格深受后人推崇,被誉为北宋散文的代表之一。
苏洵于1066年去世,享年57岁。他的去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作品和影响力仍然流传至今,被后人广泛研究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