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叛。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
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
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
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得为诸侯之盟主者百有余年。
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桓公之薨也,一乱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
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吾观史?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
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管仲的治理才能继续下去。可是,他却只考虑到了自己的个人利益,没有为国家的长远发展着想。这样的人,怎么能算是真正的贤臣呢?
注释:
1.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春秋之齐桓公”。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齐国国力强盛,成为当时的霸主。
2. 齐桓公:齐国君主,管仲的统治对象。
3. 夷、狄:指夷族和狄族,是当时齐国的少数民族。
4. 竖刁、易牙、开方:齐桓公死后,齐国内部发生了混乱,这三人相继得到重用,导致国家动乱。
5. 鲍叔牙:鲍叔牙是齐国的一位贤臣,他在管仲之前曾经为齐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6. 齐简公:齐国君主,齐桓公的后继者。
7. 舜:传说中的古代圣人,舜帝是中国古代五帝之一。
8. 仲尼:孔子的名字,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9. 弹冠相庆:形容得意洋洋、高兴得不得了的样子。
10. 齐桓公询问可以为相的人选:齐桓公在管仲病危时询问可以继任的人选。
11. 贤人:指有才德的人,能够胜任重要职务的人。
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是北宋中期,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仁宗在位期间,通过签订合约和发展经济,使得国家与边境国家保持和平,同时也极力激励文学艺术的传播。这些措施使得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许多贤良之臣、将才和杰出文士都受到朝廷的恩宠。
然而,尽管北宋王朝在外交和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中央集权和一些政策的影响,国家的积贫积弱问题逐渐显现。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日益加深。因此,许多具有开明进步思想的官僚士大夫开始纷纷要求改革,希望能够改变国家的现状。在这个背景下,文人们以国家的栋梁自居,积极发表政见,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成为当时文人的特有精神面貌。
这篇文章是作者针对当时的政治现实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作者认为国家需要有用的人才,需要给予这些人才权柄,以改变国家的积贫积弱的局面。文章通过对当时政治现实的分析和对文人的期望,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发展的关切和对改革的呼吁。
《管仲论》创作背景详情»
伦常理,这就是管仲的过失所在。这一段通过批评齐桓公和管仲的行为,进一步强调了管仲在齐国祸乱中的责任。
第三段则直接指责管仲不懂治国之本。作者认为,管仲在临终前不能荐贤自代,而是选择了“三子”来继承自己的职位,这是对治国之道的背离。作者以“管仲之不懂治国之本,可见于其临终不能荐贤自代”来总结这一段的论点,进一步加深了对管仲的批评。
第四段以晋文公来比照齐桓公,以步说明管仲于齐国败乱无可逃责。作者通过对晋文公的赞美,暗示了齐桓公的不足之处。晋文公能够荐贤任能,使晋国得到繁荣和安定,而齐桓公却因为管仲的错误选择而导致国家陷入混乱。这一段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了管仲的责任和错误。
最后一段总结了管仲临终不能荐贤自代的教训,以垂戒后人。作者认为,管仲的错误选择导致了齐国的祸乱,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文章以“管仲之不懂治国之本,可见于其临终不能荐贤自代”作为结尾,再次强调了对管仲的批评和教训。
整篇文章句腾挪多变,奇诡莫测,起伏照应,极富雄辩恣肆的特点。通过对管仲的批评和对比,文章清晰地表达了对管仲在齐国祸乱中的责任,并以此为教训,警示后人。
《管仲论》赏析详情»
苏洵,字明允,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出生于1009年,是汉族,出生在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
苏洵是北宋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与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一起被称为“三苏”,并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散文,尤其擅长政论。他的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被誉为文坛上的佼佼者。
苏洵的代表作品是《嘉祐集》,这部作品流传至今。《嘉祐集》是一部集合了苏洵的多篇散文作品的文集,其中包含了他的政论文章,展现了他的才华和见解。
苏洵在文学界的地位非常高,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散文风格深受后人推崇,被誉为北宋散文的代表之一。
苏洵于1066年去世,享年57岁。他的去世给文学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他的作品和影响力仍然流传至今,被后人广泛研究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