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寥大师你学习佛法,百念俱无。
剑环头上的小孔仍只传来风过的小声,焦谷上依然没有新生出小芽。
为什么要跟我们这些人一样好作诗歌?
你的文章都是文采华美,新出的诗篇如玉屑一样精美,语句清平而深刻。
韩愈谈论到张旭狂草时,认为张旭心中并未屏蔽万事,
反而将其忧愁与不平之气,统统寓于笔端任其驰骋。
韩愈很奇怪高闲浮屠氏的草书,视人身为丘井。
颓然寄有淡泊之意,又如何发出像张旭那样豪迈而不受拘束的气魄呢?
仔细一想其实不然,真实的技巧并不是虚幻的泡影。
要想使诗句巧妙,不要嫌恶于空和静。
虚静因而能懂得万物之变化,空明所以能接纳万事之境界。
阅历世事行走于人间,只见栖身于世外云岭。
咸味酸味杂列于诸食物里,其中有着极其隽永的韵味。
诗歌与佛法并不相妨碍,上面的话更当允许我说出来。
注释:
苦空:佛教认为世俗间一切皆苦皆空。人生老病死为苦,一切皆虚无,并非实体,为空。
吷(xuè)血:吹气声,表示小而短的声音。剑首,指剑环头的小孔。
焦谷:火烤干枯的谷类。颖:子粒的芒壳尖。
玉屑:比喻文词佳美,字字如珠玑飞屑。
退之:韩愈,字退之。
浮屠人:出家人。
诗法:指诗歌与禅法,这两者并不相悖,而统一于“空静”,并由此而获得“至味”和“妙”的境界。
请:领受,明确接受。
《送参寥师》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轼的这首诗以韩愈论高闲上人草书为起点,却反其意而论诗,最终表达了他对禅与诗之间关系的认识。禅宗要求不立文字,而诗歌则是语言的艺术,二者在表达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然而,在艺术实践中,诗人和批评家却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共同性。
诗歌和禅宗都注重对主观精神的反映。禅宗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而诗歌也宣称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驱遣万象来表达自我。南宋的释绍嵩在《亚愚江浙纪行诗自序》中说:“禅,心慧也;诗,心志也。慧之所之,禅之所形;志之所之,诗之所形。”这表明禅思和诗思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
此外,禅思和诗思都具有不可预测性,禅语和诗语的非逻辑性也有相通之处。尽管部分诗歌作品追求“直寻”,但禅语和诗语在某种程度上都能超越逻辑的限制。宋代禅学在士大夫中大行其道,因此“学诗浑似学参禅”成为一时风气。苏轼的这首诗可以说是风气的先驱,对后来的严羽等人以禅喻诗,分别宗乘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苏轼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禅与诗之间关系的认识。尽管禅宗要求不立文字,而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但在实践中,诗人和批评家发现了禅与诗之间的共同性。禅思和诗思都注重对主观精神的反映,具有不可预测性和非逻辑性。这种认识对后来的禅诗创作和禅宗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送参寥师》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