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的《送鄂州李使君》是一首描写诗人赴任途中感慨万千的诗作。诗人在诗中通过描写旅途的风景和自己的心情,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和对宦途坎坷的感慨。
首联以御命赴任为开端,诗人自谦“多惭恩未报”,暗示自己对朝廷的恩德心存感激,但也意味着自己未能尽忠职守。接着,诗人问道“敢问路何长”,表面上是在询问路途的长短,实际上寄托了对人生道路的探索和追问。
第二联描写了次岘阳馆所见之景。诗人用“万里通秋雁”一句表达了自己多年来在宦海中飘泊的感受,而“千峰共夕阳”一句则透露出旅途孤寂,只能与大自然共赏夕阳的心情。这里的描写既反映了诗人的劳顿和孤独,也暗示了他对仕途坎坷的感慨。
第三联提到了题目中的“怀旧居”,虽然诗中没有具体交代旧居的情况,但可以看出诗人对离家乡和旧居越来越远的感慨。这一联加强了首联中“路何长”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离乡背井的思念之情。
末联回应了首联的“路何长”,重点描写了旅途的风霜劳顿。虽然诗人所说的是旅途的辛苦,但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过去宦途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忧虑。整首诗的情感主线就是“敢问路何长”,诗人在其中融注了一个有吏干而敢于刚而犯上的正直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愤慨。
刘长卿以“五言长城”自诩,尤擅长五律。这首诗运用了贴切精工、凝炼自然、清秀淡雅而又谐美流畅的语言来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诗中的感情真挚动人,风格上则工秀邃密而又委婉多讽。正如卢文弓召在《刘随州文集题辞》中所说,刘诗“含情悱恻,吐辞委婉,情缠绵而不断,味涵咏而愈旨”。
总的来说,刘长卿的《送鄂州李使君》通过描写旅途的风景和自己的心情,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和对宦途坎坷的感慨。诗人的情感真挚动人,语言优美流畅,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正直知识分子的忧虑和愤慨。这首诗是刘长卿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赏析详情»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出生于宣城(今属安徽),是唐代著名诗人。后来他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成为当地的郡望。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他考中了进士。在肃宗至德中,他担任官监察御史,后来又被任命为苏州长洲县尉。在代宗大历中,他担任转运使判官,之后又被任命为淮西、鄂岳转运留后。然而,他因为直率而得罪了上级,两次被贬谪。在德宗建中年间,他最终担任随州刺史,因此被世人称为刘随州。刘长卿的诗才卓越,作品充满了对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的描绘,被誉为唐代诗坛的佳作。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被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