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渝州城头,长满了暮春的草,我们在重重的巴山相遇。你先回到故乡,就像燕子回到了自己的巢穴,而我还留在异乡,像花儿离开了树木。酒杯频繁举起,不停地举杯劝酒,不停地举杯劝酒。瞿塘江水宽广,很难渡过。
在天外的苏州,有一条通往清霅的路,你家恰好住在苏州。你折下柳枝送给我,真是情深意重。满眼绿色的柳树随风舞蹈,一直送你到江南。
注释:渔家傲:词牌名。
程公辟:名师孟,曾担任夔州路刑狱的主管。
巴子:指渝州,周代为巴子国,即今巴县。
巴山:东汉末刘璋在四川置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合称“三巴”。这里的巴山指巴子一带。
占巢:相传燕子在立春后清明前从南海飞回我国。燕子有飞回原栖息地住旧巢的习性。
花脱树:指花开后花瓣从树枝上落下。
瞿塘:瞿塘峡。
吴门:今苏州市。
清霅(zhà):指霅溪,在今浙江吴兴。
春满缕:指刚折下的柳枝,春意盎然。
将:持,拿。
江南:泛指两人的家乡。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译文及注释详情»
张先是一位六十三岁的官员,于1052年担任屯田员外郎,负责管理渝州(今四川重庆)的屯田事务。然而,不久之后,他离开了这个职位。在他离任时,他收到了一首诗,这首诗是他的朋友程师孟写给他的答赠之作。
这首诗是程师孟作为夔州(今四川奉节)路提点刑狱的官员,向张先表达感激之情的一种方式。程师孟在诗中赞美了张先在渝州的工作表现,并对他的离任表示遗憾。这首诗可能是在张先离任之前或之后写的,作为一种告别和祝福的方式。
这篇创作背景揭示了张先在渝州的工作经历和程师孟对他的赞赏。它也反映了古代官员之间的友情和相互支持。这首诗可能是在一次聚会或离别仪式上朗诵的,以表达对张先的敬意和祝福。这篇创作背景为读者提供了更深入了解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的机会。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关于一首和词,作者为友人程公辟赠别而写。整首词富含民歌风味。
上片以点染相别的时地境象为开篇。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为“巴子城头”,接着描述青草萋萋、天色向晚,点明了送别的季节和时间。下两句则宕开渲染,描绘了巴山重峦叠嶂的景象,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相逢相别的地方。燕子觅巢、春花辞树的描写不仅渲染了分别时节的景象,也隐喻了彼此的离别。杂花生树、落英缤纷的景色则以“花脱树”一语尽之,而“脱”字的运用也增添了妙趣。相逢在异乡,相别又当春暮。接下来的“杯且举”两句,描述了临别时的殷勤劝酒和旅途的险恶。瞿唐峡、山高水急的描写则暗示了双方行舟的艰难,进一步增加了此时的感慨。
下片抒写了对别的情感。首句提到了自己所去之地,描绘了古代交通不便,从四川到江、浙的道路遥远,让人感觉如在天外。接下来的句子点出了友人的家园所在,宋平江军吴郡和湖州吴兴郡同属两浙路,隔太湖南北相望。从道阻且长写到家乡密迩,上下片意脉联贯,为全篇作结提供了便利。作者感谢友人的赠柳情深,并表明珍重这份友谊,要将春意盎然的柳枝带回到彼此的故乡——江南,让它发荣滋长,象征着友谊长青。结尾三句宛转其意,作者自注曰:“来词云‘折柳赠君君且住’。”折柳赠别,意味着挽留。作者为了感激友人的深情厚谊,要把所赠的柳枝和无限乡思带回那草长莺飞的江南。这里的“江南”承接了上文的“君家正吴门住”,意指“吴门”。
整篇词语言真挚,明白流利,词句委婉,多低徊不尽之意,情意深厚有余。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赏析详情»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被人们称为“张安陆”,因为他曾任安陆县的知县。他在天圣八年考中进士,后来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他退居湖杭之间,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人一起游玩。张先擅长作慢词,与柳永齐名。他的词语造诣高超,尤其擅长运用“影”字,因此被世人称为张三影。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时间和细节暂时没有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