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黄莺往来杨柳低垂,春风中送友使人伤感。
你将到千里之外我自然产生别怨,论交情我们已有十年。
汶水云开孤帆远去,梁山路道曲折匹马迟缓。
此地本可乘兴游赏,难留你使我更觉凄惨。
注释:东平:郡名,今山东东平县。
卫县:今河南淇县。
李寀(cài):诗人朋友,曾作过卫县少府,这时已卸任。
黄鸟:黄莺。
论交:论说交谊。
汶(wèn)水:今名大汶水或大汶河,源出山东莱芜县北,古汶水流经东平县南,至梁山县东南入济水。
梁山:在今山东梁山县南,周约十公里。
迟:缓慢。
乘兴:乘着兴致。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徽之居山阴,曾雪夜泛舟访戴逵(字安道)经宿方至,刚到门前,忽然返回,人问其故,他说:“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哉!”
凄其:寒冷的样子。这里指情绪凄伤。
益:越发,更加。
凄(qī)其:寒冷的样子。这里指情绪凄伤。
《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 / 送前》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送别诗的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745年至746年间,也就是唐朝天宝年间。诗人高适在天宝四载时从鲁西前往东平,而在天宝五载的春天,他在东平定居,并与卸任的卫县少府李寀分别。为了表达对李寀的离别之情,高适创作了这首送别诗。这首诗可能是在他们分别时写的,用以表达他对李寀的深情厚意和对他未来的祝福。这段背景为诗歌赋予了特殊的情感和意义,使得诗人能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 / 送前》创作背景详情»
幅开放的场景,表明此地一直以来都是可以让人畅快心情的地方。然而,友人的离去却使得这个地方变得更加凄凉。第二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然之情。整个尾联通过对比前文的明媚景色和友人的离去,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凄凉。
整首诗以春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明媚的春景和友人的离别,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悲愁和凄然之情。诗人巧妙地运用反衬和对比的手法,使得诗中的情景更加鲜明生动。同时,诗人通过描写友人离去后的孤独和迷茫,表达了对友情的珍惜和思念之情。整首诗情景交融,富有艺术魅力,给人以深深的感受和思考。
《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 / 送前》赏析二详情»
这首诗是在唐代达夫在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书记时创作的。诗中展现了格律规范,对仗工稳,章法严整,感情真挚的特点。首联以杨柳作为送别的象征,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对句则点明了时令,表达了离别的悲伤之情。颔联围绕送别展开,表达了对李宷远行的怨恨之情;对句回顾了十年的交情,表达了深情厚意。颈联以黄河为背景,写李宷的离去,表达了作者的无奈之情;对句则写作者送客的心情,表达了不舍之情。尾联表达了在离别之地相处的融洽之情;对句则表达了送别的无可奈何,凄切之情。此诗与《夜别韦司士》相比,展现了交情的浅深之分。在艺术技巧上,诗人运用了精湛的动词和形容词,如“垂”、“悲”、“怨”、“惊”、“远”、“迟”等字,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总的来说,这首诗被认为是唐代送别七律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 / 送前》鉴赏详情»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出生于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他是唐代大臣、诗人高侃的孙子。高适曾担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并被封为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他于永泰元年正月因病去世,追赠礼部尚书,并被谥号为“忠”。
作为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为“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一起被称为“边塞四诗人”。他的诗歌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充满了盛唐时期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他的文集共有二十卷。
高适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边塞壮丽景色和边塞人民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边塞的艰苦和战乱。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高适的代表作品包括《别董大》、《别李副使》、《塞下曲》等。这些作品以其雄浑豪放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后世的诗人,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高适是一位杰出的唐代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边塞生活的热爱和对时代精神的追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