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骑着马匹穿越沙漠,长途跋涉来到边疆。
边城一带十分冷落,阳光昏暗,白云黯淡。
身处沙场争战之地,经常为敌人的反复侵扰而感到忧伤。
心中并非没有安抚边境的良策,可惜将领们得到的封赏并没有心思用于边防。
像孙武、吴起那样的才能却无处施展,只能归来闭门独自感到惆怅。
注释:蓟中:指蓟城,今天的河北大兴西南。
垣:城墙上的矮墙。
萧条:冷落。
翻:同“反”,反叛。
安边书:安抚边境的策略。
诸将:指安禄山等人。
孙吴事:指孙武、吴起用兵的事迹。孙武,春秋时期齐国人,古代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吴起,战国时期卫国人,任魏国将军,大败秦军,也有兵法传世。
《蓟中作》译文及注释详情»
关门。”这是诗人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他感叹着孙吴的兴亡,也暗示着自己的归来将面临的是一个封闭的世界,无法改变现实的困境。
整首诗以壮丽的景色和英雄形象为背景,通过描绘荒凉的边塞和苍茫的天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战乱的忧虑和对不义战争的反对。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展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统治者的抨击。最后,他无奈地闭门归来,表达了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和无力改变的感叹。
这首诗以雄浑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关注。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诗人表达了对不义战争的反对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和启示。
《蓟中作》鉴赏详情»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出生于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他是唐代大臣、诗人高侃的孙子。高适曾担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并被封为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他于永泰元年正月因病去世,追赠礼部尚书,并被谥号为“忠”。
作为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为“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一起被称为“边塞四诗人”。他的诗歌笔力雄健,气势奔放,充满了盛唐时期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他的文集共有二十卷。
高适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边塞壮丽景色和边塞人民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边塞的艰苦和战乱。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
高适的代表作品包括《别董大》、《别李副使》、《塞下曲》等。这些作品以其雄浑豪放的气势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后世的诗人,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高适是一位杰出的唐代边塞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边塞生活的热爱和对时代精神的追求,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