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柔风细细,水面上映出一望无际的云朵。雨过天晴,然而这春色反而令人增添愁怨。
梦中曾与伊人相守,轻轻地为你描画眉毛。梦醒则唯见帘外落花,这一怀愁绪该向何处排解呢?
注释:谒金门:《谒金门》本是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敦煌曲子辞中有“得谒金门朝帝廷”句,所以此调可能得名于此。此调又有别名《出塞》《空相忆》《杨花落》《花自落》《醉花春》《不怕醉》《春早湖山》等,有多种不同体格,都是双调。这首词为其中之一体,上、下阕各四句,共四十五字,句句押仄声韵。
风丝:风中的柳树枝条。袅:随风摆动的样子。唐雍陶《天津桥望春》诗: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浸:浸染。欧阳修《蝶恋花》:“水浸碧天风皱浪,菱花荇蔓随双桨,红粉佳人翻丽唱。”
“一镜”句:是说无际的水面上映出青色的云朵。青未了:青色一望无际。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草草:匆促之意,劳心烦恼。《诗经·小雅》: “骄人好好,劳人草草。”李白《新林浦阻风诗》: “纷纷江上雪,草草客中悲。”
轻螺谁扫:描画眉毛。螺:螺黛,古代女子画眉之墨,也叫螺子黛。欧阳修《阮郎归》: “浅螺黛,淡燕脂,闲妆取次宜。”谁:此为自指。 扫:描画。
悄悄:淡淡的忧愁,却又绵绵不断。冯延巳《更漏子》:“情悄悄,梦依依,离人殊未归。”
寄:寄托。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谒金门·风丝袅》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选自《饮水词》,是纳兰性德的早期作品。康熙十五年,纳兰性德殿试之前,纳兰性德为了考取功名,主要学习儒家经典,研习《四书》、《五经》及八股文写作,同时亦潜心于诗词的创作,这首词便创作于这个时期。
在康熙十五年,纳兰性德正处于殿试前的紧张备考阶段。作为一个有志于科举功名的学子,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希望能够通过考试获得官职,改变自己的命运。
为了备考,纳兰性德主要专注于学习儒家经典,特别是《四书》和《五经》。这些经典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核心著作,包含了儒家思想的精髓。通过深入研习这些经典,纳兰性德希望能够掌握儒家学说的精髓,以此为基础来应对殿试中的考题。
除了经典学习,纳兰性德还专注于八股文的写作。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常见的一种文体,要求考生按照特定的格式和结构来写作。纳兰性德深知八股文在考试中的重要性,因此他努力学习和掌握这种写作技巧,以便在殿试中能够写出符合规范的文章。
然而,纳兰性德并没有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功名的追求上。他同时也潜心于诗词的创作。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纳兰性德的才华所在。在备考的间隙,他用心地创作了这首词。
这首词或许是纳兰性德在备考过程中的一种情感宣泄。他或许感到压力和焦虑,但同时也有对诗词创作的热爱和执着。通过这首词,他或许表达了对自己命运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总之,这首词选自《饮水词》,是纳兰性德在康熙十五年备考殿试期间创作的早期作品。它反映了纳兰性德在追求功名的同时,对儒家经典的学习和八股文写作的重视,以及对诗词创作的热爱和执着。这首词也让我们更加了解了纳兰性德的学习态度和文学才华。
《谒金门·风丝袅》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词的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词的主题是闺中女子伤春伤别的情怀,通过描写春景和春梦来凸显出闺中人的相思之苦和伤离哀怨。整首词的构思巧妙,笔触细腻,格调清婉,写法别致,反差强烈。
上阕是景语,通过简洁的词句描写了春日的美好景色。然而,词人从这美景中看到了愁绪,用“湿云”这个意象表达了离人的愁苦心绪。最后一句“春草草”则将美好的春色转化为离人更添忧烦的原因。
下阕则开始写心情。词人在思念中无法欣赏春日的美景,感到疲惫怠倦。他担忧一个人,惦念着一位佳人。梦里的情景在现实中消失,留下的只是孤独和忧伤。词的结尾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孤寂的情怀,词人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化解这一腔的幽思。
整首词上片写景,下篇言情,情景交融,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孤寂情怀。然而,这百年前的情感已经无法被后人揣测,只能通过词的字里行间去感受当时词人的心境。
《谒金门·风丝袅》赏析详情»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