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蓼萧》原文赏析

  • xiāo
  • [
    xiān
    qín
    ]
    míng
  • xiāo
    líng
    lòu
    jiàn
    jūn
    xīn
    xiě
    yàn
    xiào
    shì
    yǒu
    chù
  • xiāo
    líng
    lòu
    jiàn
    jūn
    weí
    lóng
    weí
    guāng
    shuǎng
    shòu
    寿
    kǎo
    wàng
  • xiāo
    líng
    lòu
    jiàn
    jūn
    yàn
    xiōng
    lìng
    shòu
    寿
  • xiāo
    líng
    lòu
    nóng
    nóng
    jiàn
    jūn
    chōng
    chōng
    luán
    yōng
    yōng
    wàn
    yōu
    tóng

原文: 蓼彼萧斯,零露湑兮。既见君子,我心写兮。燕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
蓼彼萧斯,零露瀼瀼。既见君子,为龙为光。其德不爽,寿考不忘。
蓼彼萧斯,零露泥泥。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
蓼彼萧斯,零露浓浓。既见君子,鞗革忡忡。和鸾雍雍,万福攸同。


相关标签:诗经感激祝福宴会乐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艾蒿长得高又长,叶上露珠晶晶亮。既已见到周天子,我的心情真舒畅。一边宴饮边谈笑,因此大家喜洋洋。
艾蒿长得高又长,叶上露珠浓又亮。既已见到周天子,感到恩宠又荣光。您的德行洁无瑕,祝您长寿永无疆。
艾蒿长得高又长,叶上露珠润又亮。既已见到周天子,快乐非常心悦畅。如同兄弟情意浓,美德无瑕寿且长。
艾蒿长得高又长,叶上露珠浓又浓。既已见到周天子,精致马勒饰黄铜。銮铃悦耳响叮当,万般福祉归圣躬。

注释:
蓼(lù):长而大的样子。萧:艾蒿,一种有香气的植物。
斯:语气词,犹“兮”。
零:滴落。湑(xǔ):湑然,萧上露貌。即叶子上沾着水珠。
写(xiè):舒畅。
燕:通“宴”,宴饮。
誉处:安乐愉悦。朱熹《诗集传》引苏辙《诗集传》:“誉、豫通。凡诗之誉,皆言乐也。”处,安乐也。
瀼(ráng)瀼:露繁貌,露水很多。
为龙为光:为被天子恩宠而荣幸,喜其德之辞。龙,古“宠”字。
不爽:不差。
不忘:没有止期。忘,“止”的假借。
泥泥:露濡貌,露水很重。
孔燕:非常安详。岂(kǎi)弟(tì):即“恺悌”,和乐平易。
宜兄宜弟:形容关系和睦,犹如兄弟。宜,适宜。
令德:美德。岂(kǎi):快乐。
浓浓:同“瀼瀼”,露盛多貌。
鞗(tiáo)革:鞗,辔头;革,马辔所余而垂者也。冲冲:饰物下垂貌。
和鸾:鸾,借为“銮”,和与銮均为铜铃,系在轼上的叫“和”,系在衡上的叫“銮”。皆诸侯车马之饰也。《小雅·庭燎》亦以君子目诸侯,而称其鸾旗之美,正此类也。雝(yōng)雝:和谐的铜铃声。
攸:所。同:会聚。 《蓼萧》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一首歌颂天子的诗歌。根据《毛诗序》的解释,这首诗的目的是赞美天子的仁德和恩泽,表达天子的德政遍及四海。这首诗被用作宴请远国君主时的乐歌。朱熹则认为这首诗是用来歌颂燕诸侯的(《诗序辨说》)。吴闿生在《诗义会通》中进一步解释说,这首诗应该是诸侯赞美天子的作品。 《蓼萧》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诗。全诗以含蓄、形象的笔法巧妙地点明了诗旨所在:天子恩及四海,诸侯有幸承宠。首章写初见天子的情景及感受,表达了诸侯对于见到君王或得到君王恩宠的喜悦和感激之情。二、三两章进一步描写了诸侯与天子之间的深情厚谊,展示了天子的风仪和修养,以及臣下对天子的拥戴与崇敬。末章通过描写天子离宴时车马的威仪,展示了天子的不凡气度和统治力。整首诗以感恩戴德、颂扬君王为主题,表达了诸侯对天子的景仰和感激之情。 《蓼萧》鉴赏详情»

猜您喜欢

有客

先秦 佚名

有客有客,亦白其马。有萋有且,敦琢其旅。有客宿宿,有客信信。
言授之絷,以絷其马。薄言追之,左右绥之。既有淫威,降福孔夷。

城西陂泛舟

唐代 杜甫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

唐代 李白

昔闻颜光禄,攀龙宴京湖。
楼船入天镜,帐殿开云衢。
君王歌大风,如乐丰沛都。
延年献佳作,邈与诗人俱。
我来不及此,独立钟山孤。
杨宰穆清风,芳声腾海隅。
英僚满四座,粲若琼林敷。
鹢首弄倒景,峨眉缀明珠。
新弦采梨园,古舞娇吴歈。
曲度绕云汉,听者皆欢娱。
鸡栖何嘈嘈,沿月沸笙竽。
古之帝宫苑,今乃人樵苏。
感此劝一觞,愿君覆瓢壶。
荣盛当作乐,无令后贤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