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正值梅花似雪,飘沾衣襟的时候,和老朋友携手到城外游春。回忆旧地,处处黯然伤神,无限愁苦。去年的同游之人已不在眼前,每当吟诵旧曲之时,就想起望湖楼、孤山寺、涌金门那些诗酒游乐的地方。
那时游乐所至,都有题诗,不下千首;到如今这些诗上都已落满了灰尘,得用绣罗衫去拂净才能看清。自离开杭州后有谁在思念我呢?当然是往日的友人了。还有西湖的明月,钱塘江边的柳树,城西南诸山的名胜景物呢!
注释:
行香子:词牌名。双调小令,六十六字。有前段八句四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三平韵;前段八句五平韵,后段八句四平韵三种。
丹阳:地名,今江苏丹阳县。述古:杭州知州陈襄,字述古。
梅雪飘裙:梅花飘雪,洒落在同行歌妓的衣裙上。
何限:犹“无限”。
消魂:魂魄离散,形容极度愁苦的状态。
故人:指陈述古。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在杭州。
孤山寺:寺院名,又叫广化寺、永福寺,在杭州孤山南。
涌金门:杭州城之正西门,又名丰豫门。
寻常行处:平时常去处。
绣罗衫:丝织品做的上衣。
拂红尘:用衣袖拂去上面的尘土。宋代吴处厚《青箱杂记》上说,魏野曾和寇准同游寺庙,各有题诗。数年后两人又去故地重游,只见寇准的题诗被人用碧纱笼护,而魏野的题诗没有,诗上落满了灰尘。有个同行的官妓很聪明,上前用衣袖拂去尘土。魏野说:“若得常将红袖拂,也应胜似碧纱笼。”此处以狂放的处士魏野自比,以陈襄比寇准,表示尊崇。
湖:指杭州西湖。
陇:小山丘,田埂。
《行香子·丹阳寄述古》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当时苏轼担任杭州通判。在十一月,苏轼因公务前往常州和润州视察灾情并赈济饥民,他的姻亲柳瑾也陪同同行。次年元旦时,苏轼经过丹阳(今属江苏),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与柳瑾分别。这首词的题目是“丹阳寄述古”,根据宋代傅藻的《东坡纪年录》,它是苏轼“自京口返回,寄述古代的作品”,因此可以推断这首词是在二月份从京口返回宜兴(今属江苏)的途中,当苏轼重新回到丹阳时创作的。 《行香子·丹阳寄述古》创作背景详情»
郊外游玩时所见的美景。作者通过这种转化,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最后一句“何日更重游”是作者对友人的期盼,希望能够再次相聚,重温往日的欢乐时光。
整首词以怀念之情为主线,通过描写昔日的游赏情景和友人的深情厚谊,展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词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使词意更加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期盼。整首词情感真挚,意境优美,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行香子·丹阳寄述古》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