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汝州郡楼 / 上汝州城楼》原文赏析

  • shàng
    zhōu
    jùn
    lóu
    /
    shàng
    zhōu
    chéng
    lóu
  • [
    táng
    dài
    ]
  • huáng
    hūn
    jiǎo
    biān
    zhōu
    sān
    shí
    nián
    qián
    shàng
    lóu
  • jīn
    shān
    chéng
    duì
    chuī
    leì
    shāng
    xīn
    weí
    beī
    qiū

原文: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相关标签:触景生情回忆岁月

译文及注释

译文:登上汝州城楼,看着眼前暗淡的黄昏景色,仿似身处边塞,耳边响起那熟悉的鼓角声,想到第一次登上此楼已是三十年前。想到如今战火不熄灭,国家满目疮痍;满心惆怅不仅仅是因为这凋敝的秋天啊!

注释:汝州:今河南临汝,地处唐王朝的腹地。唐德宗建中年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汝州沦陷,成为唐王朝军队与叛军争夺的战场。
边塞:边塞城市。 《上汝州郡楼 / 上汝州城楼》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的边塞生活,见证了时代的动荡和衰落。这种对比和反差,使得诗中的情感更加深沉和悲凉。

诗的后两句“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则是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和对时代变迁的思考。白发悲花落,表达了作者年老时的无奈和对逝去青春的悲伤。青云羡鸟飞,表达了作者对逍遥自在的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时代变迁的无奈。这两句诗通过对自身和时代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生活和时代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黄昏鼓角和三十年前上楼的回忆,展现了作者对边塞生活和时代变迁的思考和感慨。诗中的情感深沉而悲凉,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引发了对生活和时代的思考和共鸣。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触景生情之作,更是一首寄托了作者对生活和时代的深刻思考和感慨的作品。 《上汝州郡楼 / 上汝州城楼》鉴赏详情»

唐代诗人李益的照片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是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居河南郑州。他于大历四年(769年)中进士,最初任职于郑县尉,但长期未能升迁。直到建中四年(783年),他才登上书判拔萃科的职位。然而,由于仕途上的挫折,他最终放弃了官职,在燕赵一带四处漫游。

李益以边塞诗而闻名于世,尤其擅长写七绝。他的诗作以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边塞士兵和边塞生活的赞美和思考。他的诗作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李益的出生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并不清楚。根据现有的资料,他大约出生于750年左右,去世于830年左右。这段时间正好是唐代的盛世时期,他的诗作也正好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猜您喜欢

南乡子·璧月小红楼

宋代 孙惟信

璧月小红楼。听得吹箫忆旧游。霜冷阑干天似水,扬州。薄幸声名总是愁。
尘暗鹔鹴裘。针线曾劳玉指柔。一梦觉来三十载,休休。空为梅花白了头。

和子由踏青

宋代 苏轼

东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嗔: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浣溪沙·伏雨朝寒愁不胜

清代 纳兰性德

伏雨朝寒愁不胜,那能还傍杏花行。去年高摘斗轻盈。
漫惹炉烟双袖紫,空将酒晕一衫青。人间何处问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