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平坦空旷的原野上,春天的芳草充满了绿意,早晨的莺鸟在远方的树林间啼鸣。阳光晴和,洒落在潇水与湘水的岸边沙洲,云朵断续不接,飘扬在岣嵝山的小峰上。得道成仙是无从盼望的,世间也非我所能承受的居处。沉思凝神也只能空自仰慕,那万里之外,卒于苍梧之野的舜帝英灵。
注释:零陵:根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帝南巡时,“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即零陵”。汉朝建立零陵郡。隋文帝灭陈朝,统一南北,废除零陵郡,设立永州总管府。零陵即永州。
潇湘:湖南潇水和湘江的合称。潇水发源于湖南永州市蓝山县紫良乡野狗山南麓,湘水发源于广西兴安越城岭海洋山,两条河流在永州芝山苹岛汇合,从湘江发源地至衡阳一带称为潇湘,而大部分位于永州境内,因此永州也被称为潇湘。
渚(zhǔ主):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岣嵝:衡山的主峰。
岑:岑崟(cén yín),山高峻貌。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写道:“岑崟参差,日月蔽兮。”这里指的是岣嵝山的高峻。
仙驾:驾,特指大禹的车。《辞源》中解释:“古代神话传说,禹在岣嵝峰得到金简玉书。”
凝情:凝,凝聚,集中,这里指怀着深情。
景慕:崇敬景仰。
苍梧:山名,即九嶷山,在今湖南永州。
阴:通荫。
《零陵春望》译文及注释详情»
元的《巴洲晨泛舟》这首诗,诗中描绘了唐代后期湘江东岸的景色和诗人的心情。诗人在贬谪南荒之地,但他仍然怀有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了他对政治革新和回归朝廷的渴望。
诗中首先描述了湘江东岸的平野景色,人烟稀少,一片葱绿的草地。湘江东岸尚未开垦耕种,形成了广阔的平野。接着诗人到达巴洲滩,清晨泛舟而下,欣赏着美丽的风景。他望向远处的“衡山”,但视线被山峰所挡,暗示了他受到贬谪的困扰和心情的曲折。
诗人提到了传说中的上古圣人大禹曾到洞庭以南考察水情,暗指唐宪宗效法先圣尧舜治理天下。他表示自己一心报国无门,被贬南荒之地,时刻思念重返朝廷,效忠君皇,但却无法实现。诗的最后两句提到了舜帝南巡野死九嶷,表明诗人一直以邀尧舜为师,有着历史责任感。他希望唐宪宗能够以兴尧舜之风为己任,召回志士重返朝廷,实现政治革新。
诗人柳宗元在26岁时中了鸿词科,步入仕途,成为京官。但他现在身处逆境,被禁锢为囚徒。然而,他仍然深入民间访贫问苦,展现了他对政治革新的进步思想本质。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展现了他强烈的爱国爱民的激情。
这首诗展现了柳宗元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对政治革新和回归朝廷的渴望。诗中通过描绘景色和表达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的思想和情感世界。这首诗体现了柳宗元作为进步文人的共同心态,对中国历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零陵春望》赏析详情»
柳宗元(773年-819年)是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哲学家、儒学家和政治家。他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著名作品包括《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这些文章后来被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由于他是河东人,人们称他为柳河东。此外,他曾担任柳州刺史,因此也被称为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一起被认为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他们被合称为“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柳宗元的诗歌和文学成就都非常杰出,他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时难分轩轾。
关于柳宗元的出生和死亡,他出生于773年,逝世于8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