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流水环绕着孤城,远方天空中的云已经散开,柳树上有几只乌鸦在栖息。当晚潮退去的时候,江边沙滩上留下起伏的波纹,夕阳照在上边,好像照在水波上一样。不知从哪里惊起的白鸟从容地飞走,汀洲有无边无际的芦苇,正是水鸟们的栖身之所。西风吹过,芦花飞舞着。远处一叶扁舟冉冉而去,白帆越来越小,直到消逝在视线内。
现在身处远方,回忆过去。当年的元宵时多么热闹,少女马车,明月当空。时过境迁,年华不在。当年桓温感叹自己种的柳树早已成材,而人却老去。如今我也有这样的感触,人在何方,不过是上高楼,倚靠着栏杆看着夕阳落下,只剩下寂寞的我。
注释:
①满庭芳:词牌名,又名《锁阳台》、《满庭霜》、《潇湘夜雨》、《话桐乡》、《满庭花》等,双调九十五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过片二字,亦有不叶韵连下为五言句者,另有仄韵词,仄韵者,《乐府雅词》中名《转调满庭芳》。
②远戍(shù):边境的军营、城池。
③平沙:水边沙滩。
④白鸟:泛指白羽的鸟。悠悠:闲适状态。汀(tīng)州:水中小洲。蒹(jiān)葭(jiā):泛指荻、芦等植物。
⑤飞花:这里指芦花。冉冉:缓缓移动。
⑥香尘、明月:唐诗《正月十五夜》:“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⑦长条:指柳枝。此处用《世说新语》:“桓公北征经金城,见以前为琅邪时种的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⑧何许:何处。朱楼:高楼。倚残霞:谓倚楼而望暮霞。
《满庭芳·水抱孤城》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和文化名人,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在文学、哲学和教育领域都有着重要的贡献。然而,尽管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的内心却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
1905年,王国维离开了他的家乡南通,前往苏州。这次离别对于他来说是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因为他将独自一人在外地任教。这个决定让他离开了家人和亲友,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着新的挑战和困难。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王国维感到自己的孤独愈发深重。他没有亲人的陪伴,没有朋友的支持,整个人仿佛被孤立在一个冷漠的世界中。他的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寂寞,他渴望能够与家人团聚,与朋友分享自己的心情。
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孤独,王国维写下了这首词。他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在异乡的孤独和思念之情。他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和渴望,希望能够与他们相聚,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
这首词不仅是王国维个人内心的抒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动荡和变革中,许多知识分子都面临着离乡背井、远离家人的困境。他们在异乡中感受到了孤独和无助,渴望能够找到归属感和安慰。
这首词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王国维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王国维作为一位学者的才华,更展示了他作为一个人的情感世界。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王国维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在异乡中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满庭芳·水抱孤城》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一首长调的赞美和解读。上片描绘了宁静闲适的景色,给人一种“无我之境”的感觉。然而,下片通过回忆少年时代的悲伤和心结,揭示了上片景色中隐藏的悲哀和无奈。整篇赏析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展示了作者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思考。
上片以“水抱孤城,雪开远戍,垂柳点点栖鸦”三组意象构成了一幅宁静、静谧的画面。流水环绕着孤城,遮住了远方天空的浮云已经散去,柳树上栖息着几只乌鸦。这些景物让人联想到故乡和对安居无忧的向往,看起来闲适,但实际上却引发了游子羁旅之愁的起源。而“晚潮初落,残日漾平沙”通过一个“漾”给了这幅画面增添了一种动态。
下片则将描写重点转向了情感。开头的“天涯,还忆旧”将注意力从景物转向了回忆。接着描述了元宵夜游的情景,但到了“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的时候,人的意兴也发生了变化。最后的“朱楼一角,寂寞倚残霞”通过一个倚朱楼而望暮霞的孤独身影,写出了往事如烟,良辰不再的悲秋情绪。整篇赏析以“人何许”作为结尾,表达了人已经与这寂寞景色融入到一个画面中。
通过对上片和下片的分析,读者可以发现上片并不是单纯的“无我之境”,而是在宁静淡远的景色中隐藏了许多悲哀和无奈。这篇赏析通过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引导读者重新品味上片的写景,发现其中的深意。
《满庭芳·水抱孤城》赏析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