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掉队的孤雁正迎风飞翔。已经没有适合休息的栖息地了。
田野中的射手看着被猎杀正在下落的大雁,家中的妻子正在忙碌着烹调。看来今天的晚饭多了一道美味的大雁肉了。
注释: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天末:天边。同云:雪云。黯四垂:雪云向四面布散。
失行:离群。
寥落:冷静。尔:指雁。安归:归向何处。
陌上:路上。金丸指弹丸。落羽:受伤坠地的鸟。
闺中:内室。素手:女子洁白的手。调醯[xī]:调和作料,醯指醋。
宵:作“朝”。
《浣溪沙·天末同云黯四垂》译文及注释详情»
1905年秋,王国维身处海宁,这个时期正值整个社会的变革时期。然而,与社会的变革相比,王国维内心深处却仍然怀抱着对旧社会清王朝的幻想。他感到自己被当时的社会所孤立,仿佛与时代格格不入。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动荡的时期,清朝的统治逐渐衰落,社会各个方面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新思潮涌动,民主、科学、自由的观念开始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然而,王国维却对这些新思潮持保留态度,他仍然对传统的清王朝抱有深深的向往。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王国维感到自己与社会格格不入。他的思想和观念与时代的潮流背道而驰,使得他在当时的社会中感到孤立。他的幻想和向往使他与周围的人产生了隔阂,他的思想被认为是守旧的,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然而,正是这种孤立和隔阂,激发了王国维内心深处的创作欲望。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旧社会的眷恋和对变革的疑虑。他的创作背景正是这种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他试图通过诗歌来寻找自己在这个变革时代中的定位和归属感。
王国维的创作背景不仅仅是个人的内心矛盾,也是整个社会的变革和思想观念的碰撞。他的诗歌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一方面被认为是守旧的,另一方面又被赞赏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这种矛盾和争议正是王国维创作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作品中独特的魅力所在。
总之,王国维在1905年秋海宁创作的背景是一个充满变革和矛盾的时代。他对旧社会清王朝的幻想使他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感到自己被孤立。然而,正是这种孤立和矛盾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旧社会的眷恋和对变革的疑虑。这种矛盾和争议成为他作品中独特的魅力所在,也使他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
《浣溪沙·天末同云黯四垂》创作背景详情»
王国维的这首词《咏雁》在创作上追求新意,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他在词中展现了诗的格调和意境,使其与传统的咏雁词有所不同。其次,他在咏雁这一旧题材中写出了前人未曾触及的新内容。
古代的咏雁词,如张炎的《解连环》、元好问的《摸鱼儿》,都借由对孤雁的伤感来暗示亡国之痛。然而,这些词主要表达的是个人的悲哀,或者说最多是由个人遭遇引起的对国家的悲哀。而王国维的《咏雁》不同,它带有一种沉甸甸的社会历史感,透露出一种生存竞争所带来的血腥气味。可以说,这是一种洞察人类社会的眼光,以及由此而生的恻隐之心。这种哲人式的悲哀是王国维诗词中独有的,而在这首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词的开头,“天末同云黯四垂”,预示着大雪将至,天空中的云彩已经密布,天色渐暗。这种环境的渲染给人一种灾难将临的暗示。接着,“失行孤雁逆风飞”描绘了一个生灵不屈的形象,即使面临风雪的危险,它仍然独自在空中飞翔。这两句已经不同于前人常写的那些传书的雁或惊弦的雁。作为喻体的雁,逆风而飞的目的是寻找一个可以栖息的地方,躲避即将到来的风雪。然而,“江湖寥落尔安归”却告诉我们,在严寒的冬天,江湖中已经没有适合雁子栖息的芦塘。
接下来,王国维在下半阕进行了转折,没有继续写那些沉甸甸的东西,而是突然改变了观察角度。他写道,“陌上金丸看落羽,闺中素手试调醯”,这两句改变了上半阕的紧张、寒冷气氛,转为轻松、温馨。上一句描绘了射雁者的技艺和风采,下一句则写出了殷勤体贴的妻子。然而,当我们想到这些“落羽”和“欢宴”中的佳肴正是那倔强的孤雁时,所有的轻松和温馨都变得沉重和寒冷。但作者似乎还不满足,又加了一句“今宵欢宴胜平时”。
总的来说,王国维的《咏雁》通过新颖的创作手法和独特的观察角度,将传统的咏雁题材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意境。他以洞察人类社会的眼光,表达了一种哲人式的悲哀,使这首词成为他的代表之作。
《浣溪沙·天末同云黯四垂》赏析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