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我的故乡已经遥远到看不到边际,太阳西垂暮色来临时,我一个人在旅途中。这里的山川原野使我迷失了故乡,我独自走的道路终于进入了边远的小城。城外戍楼上的荒烟已经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为何此时心中充满无限的惆怅,只听见猿猴在夜色中的鸣叫。
注释:次(cì):停留。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杳(yǎo):遥远。际:边。日暮:太阳将落山之时。孤征:独自在旅途。孤,单独。征,征途。川原:山川原野。迷旧国;迷失了故乡。迷,迷失。旧国,故乡。边城:边远的小城。“野戍(shù)”句:野戍,指野外驻防之处。荒烟,荒野的烟雾。断,断绝,停止。平:此处指景象没有变化,模糊一片。如何:为何,为什么。恨:惆怅之意。噭(jiào)噭: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晚次乐乡县》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唐高宗调露年间(679-681),一位诗人踏上了从蜀地到楚地的旅程。他离开了故乡蜀地,向东行进,途经了乐乡县。正是在这个时刻,他创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想象得十分美丽。诗人离开了他熟悉的蜀地,踏上了一段新的旅程。他沿着道路向东行进,穿越了山川和河流,经过了一个个陌生的地方。而当他来到乐乡县时,他被这个地方的美景所吸引,不禁驻足停留。
乐乡县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这里的山峦起伏,河流蜿蜒曲折,田野绿意盎然。诗人站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生机。他看到了田野上劳作的农民,他们辛勤耕耘,为了丰收而努力。他看到了河流上的渔民,他们撒网捕鱼,为了生活而奋斗。这一切都让诗人感到无比的温暖和感动。
在这个美丽的乐乡县,诗人的心情也变得愉悦起来。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和谐,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他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思绪也变得清晰起来。于是,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这首诗记录了诗人在乐乡县的所见所感。它描绘了乐乡县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这首诗,诗人向读者传递了他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所体验到的喜悦和感动。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总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诗人在唐高宗调露年间从蜀地到楚地的旅程中,途经乐乡县时所作。它记录了诗人在乐乡县所见所感,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这首诗,诗人向读者传递了他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所体验到的喜悦和感动。
《晚次乐乡县》创作背景详情»
通过描写夜幕的寂寥和乡愁的浓重,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情。诗人通过设问句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此时的痛苦和无奈的感受。同时,诗人将自然景物与自己的情感相结合,通过描写深山密林中传来的猿鸣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动和感动。整首诗情景交融,韵味悠长,展现了陈子昂多面性的艺术才能。 《晚次乐乡县》鉴赏详情»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出生于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他字伯玉,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陈子昂曾担任右拾遗,因此后世称他为陈拾遗。
陈子昂的诗歌作品共有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以及《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被称为仙宗十友,他们都是唐代文学界的重要人物。
关于陈子昂的生平和死亡,文献中没有详细的记载。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
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
夜闻鼯鼠叫,昼聒泉壑声。
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
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
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
岂不厌凝冽,羞比春木荣。
春木有荣歇,此节无凋零。
始愿与金石,终古保坚贞。
不意伶伦子,吹之学凤鸣。
遂偶云和瑟,张乐奏天庭。
妙曲方千变,箫韶亦九成。
信蒙雕斫美,常愿事仙灵。
驱驰翠虬驾,伊郁紫鸾笙。
结交嬴台女,吟弄升天行。
携手登白日,远游戏赤城。
低昂玄鹤舞,断续彩云生。
永随众仙去,三山游玉京。
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异,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
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自古皆有死,徇义良独稀。
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
伏剑诚已矣,感我涕沾衣。大运沦三代,天人罕有窥。
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垂。
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