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匈奴还没有被灭亡,友人又像多功的魏绛一样从军保卫边疆。
在三河道与友人分别,心里有些怅惘;盼望魏大像赵充国那样的英雄豪杰建下大功。
雁门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远远连接云中郡。
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的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注释:
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
“匈奴”一句:前句使用了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犹,还。
“魏绛”句:魏绛(jiàng),春秋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邻近少数民族联合,曾言“和戎有五利”,后来戎狄亲附,魏绛也因消除边患而受金石之赏。复,又。从戎,投军。戎(róng),兵器,武器。
怅(chàng)别:充满惆怅地离别。三河道: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
六郡雄:原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汉书》中记载其为“六郡良家子”。
雁山:即雁门山。在今山西代县。横代北:横亘在代州之北。
狐塞(sài):飞狐塞的省称。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塞,边界上的险要之处。云中:云中郡,治所在即山西大同。
燕(yān)然:古山名。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东汉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领兵出塞,大破北匈奴 ,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记汉威德。见《后汉书·窦宪传》。
“勿使”两句:用窦宪典故。《后汉书·窦宪传》中记载,窦宪为车骑将军,大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惟,只。
《送魏大从军》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武则天当政年间,诗人在长安任职期间创作了这首诗。据推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垂拱年间,即唐睿宗年号685年至688年之间。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目光。诗人在这个繁华的城市中,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于是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慨。
在武则天的统治下,唐朝经历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然而,这段时期也存在着一些社会问题和政治斗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不安。
诗人作为一位官员,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的变迁和动荡。他在长安这个繁华的城市中,目睹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他对于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感到深深的忧虑和思考,于是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闲暇之余,借助诗歌这一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他通过描绘长安的繁华和动荡,以及人们的生活和命运,表达了对于时代变迁的思考和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诗人可能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以期能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总之,这首诗是在武则天当政年间,诗人在长安任职期间所作。诗人通过描绘长安的繁华和动荡,以及人们的生活和命运,表达了对于时代变迁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送魏大从军》创作背景详情»
了典故“燕然山”,燕然山是古代北方边塞的重要关隘,也是匈奴入侵的必经之地。诗人以“燕然上”来象征战争的艰险和敌人的凶险。他希望友人不要让敌人登上燕然山,而是留下来为汉朝立下功勋。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望和对国家的忠诚,也体现了陈子昂强调汉魏风骨的文学主张。
整首诗以豪情壮志为主题,通过描写边境战事的紧急和友人离别的惆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争的热衷。诗中运用了典故和地理描写,使诗意更加深远。整体上,这首诗展现了陈子昂的文学风格和他对国家和战争的热爱,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送魏大从军》赏析详情»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出生于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市)。他字伯玉,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陈子昂曾担任右拾遗,因此后世称他为陈拾遗。
陈子昂的诗歌作品共有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以及《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被称为仙宗十友,他们都是唐代文学界的重要人物。
关于陈子昂的生平和死亡,文献中没有详细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