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原文赏析

  • zhè
    tiān
    ·
    guó
    chén
    gǎn
    jìn
  • [
    jìn
    xiàn
    dài
    ]
    qiū
    jǐn
  • guó
    chén
    gǎn
    jìn
    xián
    lái
    hǎi
    wài
    zhī
    yīn
    jīn
    ōu
    quē
    zǒng
    weí
    guó
    shēng
    gǎn
    shēn
  • juē
    xiǎn
    tàn
    piāo
    líng
    guān
    shān
    wàn
    zuò
    xióng
    xíng
    xiū
    yán
    feī
    yīng
    lóng
    quán
    shàng
    míng

原文: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相关标签:豪放忧国爱国鹧鸪天

译文及注释

译文:看到祖国沉沦危亡,我忍不住感叹,决定东渡日本寻找革命同志。国土被列强瓜分,需要收复,为了国家,我愿意牺牲自己的身体。

我叹息路途的艰险和阻塞,感慨自己的漂泊无依。虽然远隔万里,我也要去日本留学。人们不要说女子不能成为英雄,就连我那挂在墙上的宝剑,也不甘于雌伏在鞘中,而是夜夜在鞘中作龙吟。

注释:沉沦:沉没,危亡的意思。
不禁(jīn):忍不住。
海外:指日本。作者曾东渡日本留学。
知音:这里指革命同志。
金瓯(ōu)已缺:指国土被列强瓜分。《南史·朱异传》:“我国家犹若金瓯,无一伤缺。”金瓯:金的盆盂。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于指国土。
嗟(jiē)险阻:叹路途之艰险梗塞。
叹飘零:感慨自身漂泊无依。
关山万里:指赴日留学。《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作雄行:指女扮男装。
英物:杰出的人物。
龙泉:宝剑名:雷焕于丰城狱基掘得二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晋王嘉《拾遗记·颛顼(xū)》:“(颛顼)有曳影之剑,腾空而舒,若四方有兵,此剑则飞起指其方,则剋伐,未用之时,常于匣里,如龙虎之吟。” 《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清朝帝国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的困境和动荡局势。为了寻找革命道路,词人在1904年前往日本留学,并加入了光复会和同盟会,开始了自己的救亡图存的革命之路。这首词是词人在赴日不久后创作的作品,大约创作于1904年。 《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是对一首词进行分析和解读。词的上片以“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为开篇,表达了词人对祖国沉沦的感叹和对政治局势的观察。接着,词人用“金瓯已缺终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来形容列强瓜分中国的情景,以及自己对于为国牺牲的勇气和决心。通过反问句“为国牺牲敢惜身?”来表达慷慨激昂的情感。

下片则以“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为开头,通过简洁的文字描绘了一路的艰辛和困苦。词人以一个革命者的身份,不会因为困难而放慢脚步,而是坚定地向前行进。词中的“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展现了秋瑾以身许国的决心和勇气,将她的英姿展现得淋漓尽致。

整篇赏析通过对词的分析,突出了词人的飒爽英姿和对祖国的深情厚意。词中的反问句、比喻和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词的意境更加丰富和生动。这首词展现了词人对祖国的关切和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同时也展现了词人自身的风采和气概。 《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赏析详情»

猜您喜欢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

宋代 叶梦得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宋代 叶梦得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水调歌头·平生太湖上

宋代 佚名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干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