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常山回小猎》原文赏析

  • cháng
    shān
    huí
    xiǎo
    liè
  • [
    sòng
    dài
    ]
    shì
  • qīng
    gài
    qián
    tóu
    diǎn
    zào
    huáng
    máo
    gāng
    xià
    chū
    cháng
    weí
  • nòng
    fēng
    jiāo
    pǎo
    kōng
    chèn
    cāng
    yīng
    lüè
    feī
  • huí
    wàng
    bái
    yún
    shēng
    cuì
    guī
    lái
    hóng
    mǎn
    zhēng
  • shèng
    míng
    ruò
    yòng
    西
    liáng
    簿
    bái
    yóu
    néng
    xiào
    huī

原文: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相关标签:狩猎抒情豪迈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青色车篷前飘荡着黑色旗帜,仪卫何等威风凛凛,黄茅冈布列士兵,组成又长又广的合围狩猎阵式。
矫马腾跃在秋天劲风之中,鬃毛飘洒、马蹄立空扬尘。苍鹰追逐着野兔,擦地疾速而飞。
回首仰望那空中的白云,好似升腾出大小翠绿的山岑。踏上满获猎物的归程,红叶飘落征衣满尘。
朝廷若用知兵善战的书生为将,我还能摇动着白羽扇指麾三军!

注释:
常山:位于今诸城市南二十里,山不高大,但颇著名。其山顶有神祠,是古人遇干旱祈雨祭神的地方,常称“祷雨辄应,谓其有常德,故名。”苏轼在其《雩泉记》中也说:“东武滨海,多风,而沟渎不留,故率常苦旱,祷雨兹山,未尝不应,民以其可信而恃,盖有常德者,故谓之常山”。常山又名“卧虎山”,以形似卧虎而得名。
青盖:青色的车蓬。
皂旗:黑旗,此指打猎的马队。养马之官,其衣为皂色,故称。
黄茅冈:位于常山东南的平冈名。其冈黄草遍野,故称黄茅冈。
出长围:指布列士兵组成又长又广的合围狩猎阵式。
弄风:指马奔鼓起阵阵劲风。骄:指奔马的雄健英姿。
跑空:烈马跑貌,形容马蹄蹬脚刨地之状。
趁兔:追逐野兔。
掠地:拂过地面,擦着地皮,形容快速。
翠巘(yǎn):苍翠的山峰,指常山。巘,大小成两截的山。
征衣:泛指军服。
圣明:一作“圣朝”,指皇帝或朝廷。
西凉簿:官名,代指晋朝书生将军谢艾,本书生,善用兵,胜仗无数。
白羽:即白色的羽扇,儒将所持。 《祭常山回小猎》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在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担任密州知州期间创作的。当时的十月,诗人前往郡城南二十里的常山祈雨,回程时与同官在常山东南的黄茅冈举行了一次习射会猎。在这个豪情激昂的时刻,诗人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祭常山回小猎》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猎射图》是一首描写狩猎场景的诗歌。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狩猎队伍的气派和场面,以及马和鹰的英武形象。

首联点题,勾勒出了狩猎队伍的气势和场面。知州出猎,侍从众多,所以称之为“点皂旗”。护卫们手持皂旗在车前开道,浩浩荡荡地前往狩猎场所——黄茅冈。这里为下句“骄马跑空”作了铺垫。

颔联转入猎射场面的描绘。在广袤的围场内,人们呼唤鹰,策马而行,箭镞纷飞,场景必然紧张而热烈。诗人从整个场景中,选取了最英武的两个角色进行精细描写。这两个角色分别是一匹骄马和一只苍鹰。骄马非常威武,不仅形体壮健,而且神采奕奕。在黄茅冈这片平坦而开阔的围场上,骄马可以自由驰骋。马儿追逐猎物时,有时甚至能够竖起身子,腾踔而立。诗中的“骄马跑空立”五个字描绘得十分生动,形象飞动,尤其是用“弄风”来形容马的动作,更是巧妙之处。正如“云从龙,风从虎”,这匹骄马在奔驰和跃起的过程中,扬起阵阵劲风,因此被称为“弄风”。有了这个“弄”字,整个境界就完全展现出来了。而苍鹰也非同凡响,它追逐狡猾的兔子,甚至能够“掠地”而“飞”。这种掠地飞行的动作,既显示了它训练有素,又展示了它的凶猛。诗中的描写既有警动的气势,又让人感觉仿佛就在眼前,具有很强的画意。这里的意境与王维的《观猎》中的名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相似,都是描写鹰和马,但是其中的“疾”和“轻”需要通过人的想象才能体会出来,如果用画面来表达则很难传达出这种诗意。而苏轼却写得形象逼真,任何一个画家都可以根据这首诗画出生动传神的图画。

整首诗情感高昂,气势飞动,对仗工稳。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形象,诗人成功地展现了狩猎场景的壮丽和激烈,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狩猎的豪情壮志。 《祭常山回小猎》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

唐代 李白

粉壁为空天,丹青状江海。
游云不知归,日见白鸥在。
博平真人王志安,沈吟至此愿挂冠。
松溪石磴带秋色,愁客思归坐晓寒。

鹧鸪天·戊午拜复职奉祠之命

宋代 辛弃疾

老退何曾说著官。今朝放罪上恩宽。便支香火真祠俸,更缀文书旧殿班。
扶病脚,洗衰颜。快从老病借衣冠。此身忘世浑容易,使世相忘却自难。

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

唐代 李白

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洲清。
洪波汹涌山峥嵘,皎若丹丘隔海望赤城。
光中乍喜岚气灭,谓逢山阴晴后雪。
回溪碧流寂无喧,又如秦人月下窥花源。
了然不觉清心魂,只将叠嶂鸣秋猿。
与君对此欢未歇,放歌行吟达明发。
却顾海客扬云帆,便欲因之向溟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