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公元1195年,他因政治斗争而被贬职,失去了原本的地位和财富。不久之后,一场大火将他的积蓄全部烧毁,使他的生活变得异常困苦。接下来的三四年里,辛弃疾一直过着艰难的日子,直到公元1198年,他才得到了一份新的职位,成为集英殿修撰,负责管理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正是在他听到这个好消息的时候,他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表达了辛弃疾对重新得到机会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过去的回忆和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这首词展现了辛弃疾坎坷人生中的起伏和他对人生的热爱与执着。 《鹧鸪天·戊午拜复职奉祠之命》创作背景详情»
为“修撰”,现在又恢复了原职,所以说“更缀文书旧殿班”。这里的“旧殿班”指的是他原来所在的宫观,也可以理解为他原来的职位和地位。整句话的意思是:他现在不仅恢复了原职,还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和重视,这让他感到非常高兴和满足。
接下来的几句是对自己的自述:“自怜才力不相干”,“自怜”是自我怜悯的意思,“才力不相干”是说自己的才能和职位不相符合。这里的“才力”可以理解为他的才华和能力,“不相干”是指与职位不相符合。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自己才能被埋没的无奈和自嘲。
最后一句是总结:“世事茫茫难自安”,“世事茫茫”是指世事繁杂复杂,难以捉摸,“难自安”是指自己难以安心。整句话的意思是: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自己很难找到安身立命之处。
整首诗通过对自己的描述和反思,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不满和对自己才能被埋没的无奈。他通过对自己的自述,揭示了当时南宋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政治斗争的残酷现实。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给人以深思和启示。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