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往常时为功名惹是非,如今对山水忘名利;往常时趁鸡声赴早朝,如今近晌午犹然睡。
往常时秉笏立丹墀,如今把菊向东离;往常时俯仰承极贵,如今逍遥谒故知;往常时狂痴,险犯着笞杖徒流罪;如今便宜,课会风花雪月题。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
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倚仗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
云霞,我爱山无价。
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抖擞了元亮尘,分付了苏卿印;喜西风范蠡舟,任雪满潘安鬓。
乞得自由身,且作太平民;酒吸华峰月,吟泺水春。
而今,识破东华梦;红裙,休歌南浦云。
三十年一梦惊,财与气消磨尽。
把当年花月心,都变做了今日山林兴。
早是不能行,那更鬓星星。
镜里常嗟叹,人前强打撑。
歌声,积渐的无心听;多情,你频来待怎生?自高悬神武冠,身无事心无患。
对风花雪月吟,有笔砚琴书伴。
梦境儿也清安,俗势利不相关,由他傀儡棚头闹,且向昆仑顶上看。
云山,隔断红尘岸;游观,壶中天地宽。
也不学严子陵七里滩,也不学姜太公磻溪岸,也不学贺知章乞监湖,也不学柳子厚游南间。
俺住云水屋三间,风月竹千竿。
一任傀儡棚中闹,且向昆仑顶上看。
身安,倒大来无忧患;游观,壶中天地宽。
1. 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可用以记事备忘。丹墀(chí):皇帝殿前的台阶。
注释:笏是古代官员上朝时所使用的一种手板,用来记事备忘。丹墀指的是皇帝殿前的台阶。
2. 如今把菊向东篱:此句是借陶潜《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意,表示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注释:这句话借用了陶渊明的《饮酒》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思是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3. 往常时狂痴:过去头脑痴傻。
注释:往常时指的是过去的时候,狂痴表示头脑糊涂、痴呆。
4. 笞(chī):用竹板打。杖:用棍子打。徙:流放。
注释:笞是用竹板打人的意思,杖是用棍子打人的意思,徙指的是流放。
5. 课:先拟定题目然后按题作文。
注释:课指的是先拟定题目,然后按照题目写作文。
《雁儿落兼得胜令》注释详情»
《雁儿落兼得胜令》是一首描述作者为官时与退隐后两种不同生活情况的诗歌。通过对比的手法,作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展现了朝廷生活与隐居生活的差异。
在诗中,作者描绘了为官时的生活。他必须低头屈膝,恭敬地站在朝廷之中,处处迎合权贵的意愿。如果他敢对朝政提出建议,甚至可能被判刑。这种生活充满了压抑和束缚,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朝廷现实的批判。这种批判不仅来自于作者的亲身经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作者态度鲜明,毫不掩饰对这种现实的不满。
然而,辞官后的生活却完全不同。作者用五个“往常”“如今”来表达自己的隐居完全出于本心,而非模仿古人。这表明作者在选择人生道路时具有特立独行、超群脱俗的精神和旷达的内心境界。退隐后的生活悠闲自在,宛如置身世外桃源。作者通过描绘隐居生活的美好,展示了自己对自由和宁静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为官与退隐两种生活的差异。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对朝廷现实进行了批判,并表达了对自由和宁静的向往。这首诗赋予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时也展示了作者独特的精神境界。
《雁儿落兼得胜令》赏析详情»
张养浩(1269—1329年)是元代著名的汉族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出生于山东济南。他以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被誉为元代散曲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养浩的代表作品包括《山坡羊·潼关怀古》等。这首散曲以潼关为背景,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之情。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情感的手法,将潼关的壮丽景色与历史的沧桑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他对故国兴衰的思考和感慨。
除了散曲创作,张养浩还涉猎诗文,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内容丰富。他的诗文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张养浩的一生充满了艺术的创作和追求。他在元代文化繁荣的背景下,以其独特的才华和创作风格,为散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养浩于1329年去世,然而他的作品却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他的才华和创作精神将永远被人们铭记,他的作品将继续为后人所欣赏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