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子·高爱山隐居》原文赏析

  • ·
    gāo
    shān
    yǐn
  • [
    sòng
    dài
    ]
    zhāng
    yán
  • bàng
    qiān
    qǐng
    cāng
    máng
    piàn
    qīng
    rùn
    qíng
    lán
    nuǎn
    cuì
    róng
    róng
    chù
    huā
    yǐng
    dǎo
    kuī
    tiān
    jìng
    shā
    jiǒ
    kàn
    shuǐ
    hán
    liǔ
    héng
    tǐng
    mián
    ōu
    weì
    xǐng
    shèn
    zhàn
    chú
    xiāng
    rén
    jiàn
    xié
    zhào
    chūn
    míng
  • hái
    chóng
    xǐng
    liào
    shān
    zhōng
    qín
    jìn
    táo
    yuán
    jīn
    nán
    rèn
    lín
    jiān
    shì
    cháng
    shēng
    xiào
    yuán
    feī
    jié
    jìng
    shēn
    gēng
    jìng
    dài
    sàn
    chuī
    xiāo
    kuà
    tiān
    fēng
    lěng
    píng
    gāo
    lòu
    yǐn
    zhèng
    luò
    chén
    kōng
    guāng
    yáo
    bàn
    yuè
    zài
    wàn
    sōng
    dǐng

原文: 爱吾庐、傍湖千顷,苍茫一片清润。晴岚暖翠融融处,花影倒窥天镜。沙浦迥。看野水涵波,隔柳横孤艇。眠鸥未醒。甚占得莼乡,都无人见,斜照起春暝。
还重省。岂料山中秦晋,桃源今度难认。林间即是长生路,一笑原非捷径。深更静。待散发吹箫,跨鹤天风冷。凭高露饮。正碧落尘空,光摇半壁,月在万松顶。


相关标签:想象写景隐居抒情愤懑摸鱼子

译文及注释

译文:我爱自己的家园,陋室依傍千顷镜湖,天地间清凉朗澈一片。睛暖的山光,苍翠的树色,斑驳的花影,都映照在月下的镜湖间。远处有沙滩,看镜湖水波荡漾,柳荫之下横停一只小船。鸥鸟未醒犹在眠。此处富有莼羹、鲈鱼,人们视而不见,惟见夕阳带来春日的傍晚。
再三思忖。人们寻觅晋武陵人到过的桃花源,纵然找到,有谁知道这个桃花源是秦还是晋,恐怕见了也难认。莫说隐居在林泉间就是长生之路,我朗然一笑,要晓得隐居也不是捷径可攀。我待要披散着头发,吹箫跨鹤登仙而去,何惧天风高寒。凌风饮露,远离尘缘。恰月光荡摇半面山崖,一轮明月升上万松山巅。

注释:摸鱼子:词牌名。
清润:指湖水清澄明净。
晴岚:晴日山林中的雾气。
天镜:指湖面。
迥:远。
莼乡:用张翰在外做官思念家乡莼羹、鲈鱼脍的典故,此处指隐居之处。
山中秦晋、桃源: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故事。在陶渊明笔下,桃花源是一个理想境界,桃花源中的人自称是先世避秦末世乱而来此定居的。后遂用“桃源”、“秦源”、“晋洞”等喻世外仙境,也指避世隐居的地方。
捷径:指通过隐居、抬高身价而出仕求官的道路。
碧落:犹云碧空。 《摸鱼子·高爱山隐居》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在张炎北上抄写“藏经”后,失意南归,在山阴镜湖一带流寓的时候创作的。张炎是元朝时期的一位文人,他在元世祖至元二年(1290年)应召北上抄写“藏经”,但次年却失意而归。在他失意归来后,他选择了在山阴一带流寓,并曾经隐居在高爱山。

这段时间的流寓生活对张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山阴镜湖一带的自然环境中,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也体验到了人生的起伏和无常。这些经历和感受都融入了他的创作中,使他的词作更加真实而深刻。

在这首词中,张炎可能表达了他对流寓生活的思考和感慨。他可能通过描绘山阴镜湖的美景,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他也可能通过描写自己的失意和流离之感,表达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使得它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是张炎个人经历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通过这首词,读者可以感受到张炎在流寓生活中的心境和情感,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关于人生和命运的启示。 《摸鱼子·高爱山隐居》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里的慨叹更加深沉,更加无奈。词人在这一段中,通过对桃源的描绘,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和对理想乐土的向往。他认为现实世界已经变得如此复杂和混乱,无法找到一个真正纯净和宁静的地方。这种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使词人的情感在这一段中达到了高潮。

下片的前半部分,词人的情感逐渐平静下来。他开始回归到自己的隐居之地,重新感受到了它的美丽和宁静。他描述了湖水的清凉和湖中倒影的美丽,以及沙滩和小艇的景象。这些细节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词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然而,词人在下片的后半部分再次转向夜晚的景象。他描述了眠鸥未醒的情景,以及在无人的环境中斜照的春暝。这些描写给人一种寂静和孤独的感觉,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隐士生活的理解和认同。他认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真正体验到自由和宁静。

整篇赏析通过对词中各个部分的分析,展示了词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失望。词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宁静和纯净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乐土的向往。整篇赏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词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现实世界的思考。 《摸鱼子·高爱山隐居》赏析详情»

张炎

张炎(1248年-1320年),字叔夏,号玉田,晚年号乐笑翁,祖籍陕西凤翔。他是六世祖张俊的后裔,张俊是宋朝著名将领。张炎的父亲张枢是“西湖吟社”的重要成员,精通音律,与著名词人周密有交往。

张炎出生于1248年,他的前半生居住在临安,生活优裕。然而,宋朝灭亡后,他的家境逐渐中落,晚年过着漂泊落拓的生活。

张炎是一位重要的词人,他创作了《山中白云词》,共有302首存世。这些词作以山水自然景观为题材,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除了词作,张炎还有另一个重要的贡献,那就是他创作了中国最早的词论专著《词源》。这本书总结整理了宋末雅词一派的主要艺术思想与成就,其中以“清空”和“骚雅”为主要主张。《词源》对后世的词人和词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炎于1320年去世,享年72岁。他的词作和词论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遗产,对后世的词人和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您喜欢

溪兴

唐代 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玄都坛歌寄元逸人

唐代 杜甫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在阴崖结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常风寒。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
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调笑令·渔父

宋代 苏轼

渔父,渔父,江上微风细雨。
青蓑黄箬裳衣,红酒白鱼暮归。
归暮,归暮,长笛一声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