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垂钓时,突然下起大雨,风也变得急促。我只能卷起钓线,走进船舱,拿出一个装酒的陶罐,对着风雨自斟自饮。喝醉后没有人叫醒我,直到酒醒过来,才发现船已经顺着山溪漂流到前溪。
注释:诗中的“溪兴”指的是诗人晚年归隐家乡时所写的诗。而“瓦瓯”则是指陶制的小盆。
《溪兴》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发生在晚唐时期,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在这个时期,诗人们的激情高涨,对于社会的不公和邪恶行为感到愤怒。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诗人们却无法找到一个发泄情感和表达自己的平台,他们的壮志难以实现。
在这个背景下,主人公是一位老年诗人,他曾经在年轻时期奔走于社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热情和对于不义行为的愤怒。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热情逐渐消退,他的诗歌也逐渐被遗忘。老年的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九华山,过着清苦的隐逸生活。
在这个清苦的生活中,诗人感到自己的壮志难以实现。他看到了社会的黑暗面,看到了邪恶行为的猖獗,但却无法找到一个发泄情感和表达自己的途径。他的诗歌被束缚在暗世中,无法传达给更多的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创作了这首诗。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愤怒,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的不满和对于邪恶行为的痛恨。这首诗充满了激情和力量,诗人借助诗歌的力量,试图唤醒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晚唐时期的社会动荡和诗人们的困境。诗人们在这个时代中,面临着无法发泄情感和表达自己的困境,他们的壮志难以实现。然而,他们依然坚持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声音,试图唤醒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这首诗正是其中的一部分,它记录了诗人在暗世中的苦闷和无奈,也展现了他们对于社会的热情和愤怒。
《溪兴》创作背景详情»
己已经漂到了前溪,这种情景给人一种恍惚、迷离的感觉。诗人在这种迷离中,似乎找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自在感,不再受世俗的束缚,自由自在地漂流在山溪之中。
整首诗以垂钓和舟行为线索,通过描绘山雨溪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随遇而安、独乐其乐的心态。诗人通过垂钓和舟行的情景,展现了自己隐逸生活的状态,同时也透露出内心的无奈和孤寂。诗中的因果关系和意象的运用,使整首诗具有一种流畅的节奏和韵律感,给人一种恬静、宁静的感觉。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垂钓和舟行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宁静的追求,同时也透露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人生的思考。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细腻的情感和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垂钓和舟行为线索,通过描绘山雨溪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随遇而安、独乐其乐的心态。诗人通过垂钓和舟行的情景,展现了自己隐逸生活的状态,同时也透露出内心的无奈和孤寂。整首诗具有流畅的节奏和韵律感,给人一种恬静、宁静的感觉。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意象的运用,展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杜荀鹤(846~904)是唐代的一位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他是汉族,出生在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他以诗才闻名,自成一家,尤擅长宫词。在大顺二年,他考中进士,成为第一名,但他选择回到故乡九华山。后来,宣州田頵派他去汴京(今河南开封)与朱全忠通好,朱全忠对他非常礼遇,任命他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和知制诰。然而,他因为侮辱地方官员而招致众怒,有人想要杀他,但未能成功。他在天祐初年去世。他自己将他的文集命名为《唐风集》,共有十卷,但现在只编有三卷诗集。关于他的事迹可以在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何光远的《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和《唐才子传》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