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寒冷的九月,秋风凄凉,匈奴兵再次入侵边塞,屠杀了边地的将领。汉军伤亡惨重,全部丧生在辽水边境。由于他们的遗骸在万里之外无人收殓,所以每家每户只能在城下举行招魂仪式来安葬他们。征妇曾经设想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即使贫贱也能心满意足。如今丈夫死在战场上,她将依靠谁来生活?她怀中的孤儿将如何抚养?虽然还活着,但她的生活就像白天的蜡烛一样暗淡无光,毫无希望。
注释:
殁(mò):覆没、被消灭。
招魂葬:民间为死于他乡的亲人举行的招魂仪式。用死者生前的衣冠代替死者入葬。
依倚:依赖、依靠。
同居: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在一起。
昼烛:白天的蜡烛,意为暗淡无光,没用处。
《征妇怨》译文及注释详情»
张籍的《征妇怨》是一首在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即良人从军、征妇哀怨。然而,这首诗却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脱颖而出,以其摧心呕血、深至沉痛而卓然不群,享誉后世。
尽管《征妇怨》是一首小诗,但其谋篇布局却转折多变。诗中通过群哭场面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种悲痛的氛围中,然后转至独哀的镜头,以大衬小。接着,诗人又通过向往的描写转至现实,以乐衬哀。这种大小相形、哀乐相辅、正衬反衬、盘旋作势的手法,使得诗的结构变得针线绵密、起伏曲折,对哀情的表达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
总的来说,张籍的《征妇怨》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精妙的结构,成功地将良人从军、征妇哀怨这一常见题材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这首小诗在后世享有盛誉。
《征妇怨》简析详情»
张籍(约767~约830)是唐代著名诗人,字文昌,汉族,出生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他的先祖移居和州,因此他被认为是和州乌江人。张籍被尊称为“张水部”、“张司业”。
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被称为“张王乐府”。他的诗作广泛流传,其中著名的诗篇包括《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和《江南曲》等。
关于张籍的籍贯,有一些争议。《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是指他的郡望,而不是他的出生地。该书引用了《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斥了他是苏州人的说法,确定了他是乌江人。然而,关于他的具体出生和死亡日期,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