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妇怨》原文赏析

  • zhēng
    yuàn
  • [
    táng
    dài
    ]
    zhāng
  • jiǔ
    yuè
    xiōng
    shā
    biān
    jiāng
    hàn
    jūn
    quán
    liáo
    shuǐ
    shàng
  • wàn
    rén
    shōu
    bái
    jiā
    jiā
    chéng
    xià
    zhāo
    hún
    zàng
  • rén
    tóng
    pín
    jiàn
    xīn
    shū
  • zhàn
    chǎng
    zài
    qiè
    shēn
    suī
    zhòu
    zhú

原文: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相关标签:乐府妇女哀怨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寒冷的九月,秋风凄凉,匈奴兵再次入侵边塞,屠杀了边地的将领。汉军伤亡惨重,全部丧生在辽水边境。由于他们的遗骸在万里之外无人收殓,所以每家每户只能在城下举行招魂仪式来安葬他们。征妇曾经设想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即使贫贱也能心满意足。如今丈夫死在战场上,她将依靠谁来生活?她怀中的孤儿将如何抚养?虽然还活着,但她的生活就像白天的蜡烛一样暗淡无光,毫无希望。

注释:
殁(mò):覆没、被消灭。
招魂葬:民间为死于他乡的亲人举行的招魂仪式。用死者生前的衣冠代替死者入葬。
依倚:依赖、依靠。
同居: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在一起。
昼烛:白天的蜡烛,意为暗淡无光,没用处。 《征妇怨》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张籍的《征妇怨》是一首在古典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即良人从军、征妇哀怨。然而,这首诗却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脱颖而出,以其摧心呕血、深至沉痛而卓然不群,享誉后世。

尽管《征妇怨》是一首小诗,但其谋篇布局却转折多变。诗中通过群哭场面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种悲痛的氛围中,然后转至独哀的镜头,以大衬小。接着,诗人又通过向往的描写转至现实,以乐衬哀。这种大小相形、哀乐相辅、正衬反衬、盘旋作势的手法,使得诗的结构变得针线绵密、起伏曲折,对哀情的表达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

总的来说,张籍的《征妇怨》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精妙的结构,成功地将良人从军、征妇哀怨这一常见题材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这首小诗在后世享有盛誉。 《征妇怨》简析详情»

唐代诗人张籍的照片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是唐代著名诗人,字文昌,汉族,出生在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他的先祖移居和州,因此他被认为是和州乌江人。张籍被尊称为“张水部”、“张司业”。

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被称为“张王乐府”。他的诗作广泛流传,其中著名的诗篇包括《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和《江南曲》等。

关于张籍的籍贯,有一些争议。《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是指他的郡望,而不是他的出生地。该书引用了《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斥了他是苏州人的说法,确定了他是乌江人。然而,关于他的具体出生和死亡日期,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猜您喜欢

生查子·秋来愁更深

宋代 杨无咎

秋来愁更深,黛拂双蛾浅。翠袖怯春寒,修竹萧萧晚。
此意有谁知,恨与孤鸿远。小立背西风,又是重门掩。

秦女休行

唐代 李白

西门秦氏女,秀色如琼花。
手挥白杨刀,清昼杀雠家。
罗袖洒赤血,英声凌紫霞。
直上西山去,关吏相邀遮。
婿为燕国王,身被诏狱加。
犯刑若履虎,不畏落爪牙。
素颈未及断,摧眉伏泥沙。
金鸡忽放赦,大辟得宽赊。
何惭聂政姊,万古共惊嗟。

捣衣篇

唐代 李白

闺里佳人年十馀,嚬蛾对影恨离居。
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
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
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
君边云拥青丝骑,妾处苔生红粉楼。
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明月高高刻漏长,真珠帘箔掩兰堂。
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
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荧照孤寝。
有便凭将金剪刀,为君留下相思枕。
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氲,
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