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天归来,被贬谪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
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注释:
寒山:地名,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贬谪,也属“迁客”之列。相看:一作“相逢”。
补充:
贬谪(biǎn zhé):指被贬低、放逐或流放到边远地区。
彼此(bǐ cǐ):互相;相互。
泪湿衣(lèi shī yī):泪水湿透了衣服。
洞庭湖(dòng tíng hú):位于中国湖南省和湖北省交界处的大型淡水湖泊,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之一。
停宿(tíng sù):暂时停留休息。
急切(jí qiè):迫切地;急迫地。
《春夜闻笛》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诗人李益的存世诗作表明他曾到过扬州,渡过淮河,经过盱眙(今安徽凤阳东)。诗中提到的“寒山”位于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自东晋以来淮泗流域的重要战略要地,经常成为战场。诗人自称“迁客”,表明此诗是作者贬谪从军南来时所作。
这首诗以春夜闻笛为题材,通过描绘寒山上的笛声,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情感。诗人身处异乡,听到笛声时,不禁回想起故乡的美景和亲人的温暖。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春夜的宁静和笛声的悠扬,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寒山被描绘成一个战火纷飞的地方,这可能是诗人在谪居期间所经历的战乱景象。诗人以迁客的身份,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不安。然而,他在异乡听到的笛声却让他感到宁静和安慰,这使他更加思念故乡的平静和安宁。
整首诗以寥寥数语,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他通过描绘春夜的笛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乱的反思。这首诗既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战乱时代的思考和反思。它通过音乐的形式,传达了诗人对故乡和和平的向往,展示了诗人对人间疾苦的关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首《春夜闻笛》是李益在谪居期间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它以寥寥数语,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战乱时代的反思。通过描绘春夜的笛声,诗人传达了对和平和安宁的向往,展示了他对人间疾苦的关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首诗既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时代的思考和反思,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春夜闻笛》创作背景详情»
《春夜闻笛》是一首描写淮北初春之夜在军中闻笛所引起的思归之情的诗。诗人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和想象传说,表达了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夜晚听到军中有人吹笛的情景。此时,春天刚刚到来,山还没有变绿,夜晚仍然寒冷。然而,军中的笛声仿佛是在呼唤春天归来,让人感觉仿佛身处在塞外的风光中。这样的笛声和情景唤起了士卒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让迁客们感到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的家乡。
接下来的两句则用大雁北归的传说来比喻迁客的心情。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山的回雁峰栖息过冬,然后在来年春天飞回北方。诗人理解大雁渴望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羡慕它们只需要等待春天的到来就可以自由地北飞。相比之下,迁客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回到北方。这里表达了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到来。
整首诗以北方边塞的情调为背景,实际上描写的是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通过借用大雁北飞的形象来比喻迁客的无法归乡,寄托了诗人的情感。诗的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目是《春夜闻笛》,但前两句似乎在描述春天尚未到来,有人吹笛呼唤春天归来,而迁客却因此感到悲伤;后两句则转换了视角,通过回雁峰的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是被笛声所引发的,春天和夜晚成为了表达情感的载体,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的希望。
整首诗通过眼前景物和想象传说的交替叠现,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以人唤春归始,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天到来却没有温暖人间,表达了无尽的怨望和难以言表的惆怅之情。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之涣,题目是《春夜闻笛》。
《春夜闻笛》赏析详情»
李益(约750—约830)是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居河南郑州。他于大历四年(769年)中进士,最初任职于郑县尉,但长期未能升迁。直到建中四年(783年),他才登上书判拔萃科的职位。然而,由于仕途上的挫折,他最终放弃了官职,在燕赵一带四处漫游。
李益以边塞诗而闻名于世,尤其擅长写七绝。他的诗作以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边塞士兵和边塞生活的赞美和思考。他的诗作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李益的出生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并不清楚。根据现有的资料,他大约出生于750年左右,去世于830年左右。这段时间正好是唐代的盛世时期,他的诗作也正好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