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 盐州过饮》原文赏析

  • guò
    yuán
    ér
    yǐn
    quán
    /
    yán
    zhōu
    guò
    yǐn
  • [
    táng
    dài
    ]
  • 绿
    yáng
    zhù
    shuǐ
    cǎo
    yān
    jiù
    shì
    ér
    yǐn
    quán
  • chù
    chuī
    jiā
    míng
    yuè
    rén
    jiàn
    bái
    yún
    tiān
  • cóng
    lái
    dòng
    guān
    shān
    jīn
    fēn
    liú
    hàn
    shǐ
    使
    qián
  • qiǎn
    xíng
    rén
    zhào
    róng
    bìn
    jīng
    qiáo
    cuì
    xīn
    nián

原文: 绿杨著水草如烟,旧是胡儿饮马泉。
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
从来冻合关山路,今日分流汉使前。
莫遣行人照容鬓,恐惊憔悴入新年。


相关标签:抒情感慨壮志未酬

译文及注释

译文:杨柳拂水,丰草映目,风光绮丽,春意盎然,这里曾经是胡人饮马的地方。
明月当空,空旷的原野上,隐隐传来哀婉的胡笳声。想必是哪里发生军事行动,不知又是哪些壮士正在英勇卫国。
冰雪严寒,关山险阻,道路坎坷,那是过去的惨景。如今气候解冻,春水分流。
这潺潺清流,恰似一面光亮的镜子,能照见人景,然而切莫照呀,如果看见自己憔悴的面容怕是要吃惊呢!

注释:饮马泉:指鹈泉。诗原注:“鹈泉在丰州城北,胡人饮马于此。”
著水:拂水,形容垂杨丝长,可以拂到水面。
笳:即胡笳,古代军中号角。
分流:春天泉流解冻,绿水分流。汉使:诗人自指。
莫遣:莫使。行人:旅途中的人。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 盐州过饮》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诗人在五原这片水草丰盛的地方创作诗歌的背景。五原是唐朝和吐蕃之间反复争夺的地方,同时离诗人的家乡陇西较近。诗人经过长途跋涉,重返这块被收复的失地后,他的心中涌上了国难、乡愁以及对个人前途、命运等方面的感慨和思虑。在这种百感交集的复杂情绪的支配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这个背景描绘了诗人在五原这个特殊的地方创作诗歌时所经历的情感和思考过程。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 盐州过饮》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战乱的苦难,都在诗人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溺于过去的悲伤,而是以饮马泉的复苏为希望,表达了对边疆安宁的渴望和对国家兴旺的期盼。

整首诗以五原饮马泉为背景,通过描绘春天的明媚景色、夜晚的宁静和军号的悲壮音调,展现了边塞地区的壮丽景色和军人的英勇精神。诗人通过对饮马泉的历史变迁的回忆,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对边疆安宁的期望。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收复的喜悦和对昔日国难的感慨,又有对边防形势的担忧和对英雄保卫边疆的期盼。通过对饮马泉的描绘,诗人将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表达了对国家兴旺和边疆安宁的热切期望。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边疆的深情厚意。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历史的思考,表达了对国家兴旺和边疆安宁的期盼,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边疆的关注。整首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对未来的希望,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感慨。 《过五原胡儿饮马泉 / 盐州过饮》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李益的照片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是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居河南郑州。他于大历四年(769年)中进士,最初任职于郑县尉,但长期未能升迁。直到建中四年(783年),他才登上书判拔萃科的职位。然而,由于仕途上的挫折,他最终放弃了官职,在燕赵一带四处漫游。

李益以边塞诗而闻名于世,尤其擅长写七绝。他的诗作以描绘边塞风光和边塞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边塞士兵和边塞生活的赞美和思考。他的诗作充满了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李益的出生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并不清楚。根据现有的资料,他大约出生于750年左右,去世于830年左右。这段时间正好是唐代的盛世时期,他的诗作也正好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猜您喜欢

边思

唐代 李益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汴河曲

唐代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逢归信偶寄

唐代 李益

无事将心寄柳条,等闲书字满芭蕉。
乡关若有东流信,遣送扬州近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