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
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
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冬月,支体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抚裘起逡巡。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
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译文:
洁白的桂布好似白雪,柔软的吴绵赛过轻云。
桂布多么结实,吴绵多么松厚,做一件袍子穿,身上有余温。
早晨披着坐,直至夜晚;夜晚盖着睡,又到早晨。
谁知道在这最冷的寒冬腊月,全身竟暖得如在阳春。
半夜里忽然有一些感想,抚摸着棉袍,起身逡巡。
啊,男子汉看重的是救济天下,怎么能仅仅照顾自身!
哪里有长达万里的大袍,把四方全都覆盖,无边无垠。
个个都像我一样安稳温暖,天下再没有受寒挨冻的人。
注释:
布裘(qiú):布制的绵衣。
桂布:即唐代“桂管”地区(今广西一带)所产木棉织成的布,尚不普遍,十分珍贵。
吴绵:当时吴郡苏州产的丝绵,非常著名。
余温:温暖不尽的意思。
拥:抱,指披在身上。
眠:睡。达晨:到早晨。
严冬:极冷的冬天。
支体:支同“肢”,支体即四肢与身体,意谓全身。
中夕:半夜。
逡(qūn)巡:走来走去,思考忖度的样子。
兼济:兼济天下,做利国利民之事。
独善:注重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安得:如何得到,期望马上得到。万里裘:长达万里的大袍。
周:遍。四垠,四边,即全国以内,普天之下。
稳暖:安稳和暖。
天下:全国。
《新制布裘》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这首诗约作于806年,当时是唐宪宗元元和元年的冬天。据说,作者当时新制了一件布裘,突然感到一种强烈的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另一种说法是这首诗约作于811年至813年之间的元和六年至八年。当时,作者正在渭河北岸的渭村守孝,经常与劳动人民接触。在严寒的冬天,作者过着舒适的生活,但他却想到了广大人民的贫困,感到同情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新制布裘》创作背景详情»
阳城。这首诗中的“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正是对《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的回应和延续。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白居易在这首诗中的艺术手法和创作意图。
整首诗以“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为主题,通过描写“稳暖”来表达对“仁政”的追求。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展现了他对天下百姓的关怀和担忧。他不仅关注个人的寒暖,更关注整个社会的寒暖。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为天下百姓带来温暖和幸福。
诗中的“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一句,是诗人对自己的要求和期望。他认为一个真正的丈夫应该不仅关注自己的利益,更要考虑天下的利益。他希望自己能够做到兼济天下,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这种思想和理念,体现了白居易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诗的结尾引用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两句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全人类的关怀和爱。他希望每个人都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不再受到寒冷的困扰。这种博爱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使诗人的作品更加感人和激动人心。
总的来说,这首诗体现了白居易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进步思想,展现了他对天下百姓的关怀和担忧。他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表达了对“仁政”的追求和对社会的期望。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为天下百姓带来温暖和幸福。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的价值,更具有社会和人文的意义。
《新制布裘》赏析详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籍是太原,但在曾祖父时迁居下邽,后来在河南新郑出生。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被世人称为“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因此被称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作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政治时事、爱情离别等各个方面。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深受人们喜爱。
白居易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曾担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等职位。然而,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享年74岁。他被葬于香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作。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
总结起来,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题材,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他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最终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他的诗作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