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歌》原文赏析

  • shuǐ
  • [
    míng
    dài
    ]
    chén
    lóng
  • zhào
    beǐ
    yàn
    nán
    zhī
    dào
    shuǐ
    liú
    tāng
    tāng
    shā
    hào
    hào
  • sòng
    jūn
    tiáo
    yáo
    西
    qín
    tiān
    fēng
    xiāo
    tiáo
    chuī
    bái
    cǎo
  • chē
    guàn
    mǎn
    páng
    chàng
    xīn
    máng
    máng
  • shǒu
    chí
    shāng
    néng
    yǐn
    shēng
    feī
    qīng
    shuāng
  • bái
    hóng
    zhào
    tiān
    guāng
    weì
    miè
    chǐ
    píng
    fēng
    xiù
    jiāng
    jué
  • kàng
    zhōng
    shā
    rén
    xián
    yáng
    diàn
    殿
    shàng
    kōng
    liú
    xiě
  • lián
    liù
    guī
    jiā
    meǐ
    rén
    zhōng
    yún
    xiá
  • qìng
    qīng
    chéng
    chén
    jiàn
    hái
    féng
    làng
    shā

原文: 赵北燕南之古道,水流汤汤沙浩浩。
送君迢遥西入秦,天风萧条吹白草。
车骑衣冠满路旁,骊驹一唱心茫茫。
手持玉觞不能饮,羽声飒沓飞清霜。
白虹照天光未灭,七尺屏风袖将绝。
督亢图中不杀人,咸阳殿上空流血。
可怜六合归一家,美人钟鼓如云霞。
庆卿成尘渐离死,异日还逢博浪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苍凉的古道上延伸着燕赵大地,奔腾千年的流水仍然汹涌澎湃,尘沙飞舞。
无尽的路啊,我们送别西去复仇的荆卿;枯瘦的白草在凄凉的风中颤动。
送行的车马挤满了路边,告别的歌声缓缓响起,壮士们的心中一片苍茫。
手握精美的酒杯久久不愿饮尽,离歌的旋律激昂飞越在寒冷的荒原上。
白虹贯日,喷射出耀眼的光芒,那是上苍被壮士的真诚所感动;暴君秦王面临短兵相接的境地,他仓皇奋甩衣袖越过屏风。
督亢图穷而未能报仇雪恨,咸阳殿上洒下一腔热血,可叹一片真诚。
上下四方多么广大,美人钟鼓多如云霞,可惜,到后来尽为秦王所独霸。
荆轲壮烈牺牲,渐离被杀,但过些时日,还会有勇猛的力士与秦王相遇在博浪沙!

注释:
易水:古河流,在今河北省西部。荆轲曾西刺秦王,出发时与燕太子丹诸人于此告别,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其情景十分悲壮。
汤(shāng)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骊驹(lí jū):送别之歌。
羽声:五音之一,其声激昂慷慨。
飒沓(sà tà):盛大的样子。
七尺屏风袖将绝:指秦王被荆轲抓住,奋袖越过屏风才得以逃脱。
督亢图中不杀人:太子丹派荆轲入秦,以献督亢之地及秦亡将樊於期之头为名,藏匕首于地图中,谋刺秦王,未遂。督亢,地名。
六合:指上下四方。
庆卿:即荆轲。 《易水歌》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送荆轲为主题,通过描写送别的时间、地点和场面,以及刺秦王的经过,最后展示了秦王统一中国后的景象。全诗构思宏伟,思想深沉,立意含蓄,风格慷慨悲凉。同时,诗中融合了写景、叙事和议论的元素,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的效果。

首先,诗的开头四句描写了送荆轲的时间和地点。易水河畔是古老的航道,背靠燕国,面对赵国,河水浩荡,两岸白沙无垠。这一描写为送别的背景提供了宏大的开拓感。同时,诗人巧妙地选择了天风萧瑟、草木零落的秋季,以及北国高远幽旷的天空,进一步营造了悲壮的氛围。其中,“送君迢遥西入秦”一句点明了送别的对象和目的地,同时也表达了任重道远的深意。

接下来的四句描写了送别时壮观的场面。通过“骊驹一唱心茫茫”这一形象的描写,诗人渲染了悲壮的气氛。这不仅是对古代英雄荆轲的赞美,更是对现实生活中左懋第北上议和的壮举的颂扬。

之后的四句描写了刺秦王的经过,通过再次描写荆轲的悲剧,表达了对左懋第遇害的痛悼之情。

最后的四句描写了秦王一统中国后的景象,天下宝物都集中在秦宫,美女钟鼓繁多如云霞。这一描写暗示了邪恶战胜正义的情况,类似于清朝灭亡明朝的情景。然而,诗人也表达了希望的情感,认为像荆轲、高渐离这样的英雄虽然已经逝去,但博浪沙椎击秦王的张良终将再次出现。诗的结尾以“浩茫”之思结束,传达了陈子龙救亡图存的坚定决心。

整首诗的结构宏伟,思想深沉,立意含蓄。风格慷慨悲凉,融合了写景、叙事和议论的元素。写景部分创造了情感氛围,叙事部分抒发了情感,而结尾的议论将情感推向高潮。整首诗的写景、叙事和议论都统一在总体的情感节奏中,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的效果。 《易水歌》赏析详情»

明代诗人陈子龙的照片
陈子龙

陈子龙(1608—1647)是明末的一位官员和文学家。他的初名是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他是汉族,出生在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

陈子龙于崇祯十年(1637年)中进士,后来担任了绍兴推官和兵科给事中。然而,他的官职刚刚开始就因明朝的灭亡而结束。

清兵攻陷南京后,陈子龙与太湖地区的民众武装组织联络,积极参与抗清活动。然而,他们的努力最终失败,陈子龙被捕后选择投水殉国。

陈子龙是明末重要的作家,他的诗歌成就较高。他的诗风或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或典雅华丽;或将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他擅长写七律、七言歌行和七绝,被公认为“明诗殿军”。

此外,陈子龙还擅长写词,被誉为婉约词名家和云间词派盟主,被后代众多著名词评家誉为“明代第一词人”。

总结:陈子龙是明末的官员和文学家,他在抗清活动中表现出了坚定的民族气节。他的诗歌成就较高,被公认为“明诗殿军”,同时他也是明代第一词人。然而,他的生命在抗清失败后以投水殉国的方式结束。

猜您喜欢

冬涉曹娥江

明代 陈子龙

夕宿淹长道,晨兴涉广川。
峡云昏草树,江雨杂人烟。
风急神娥庙,天寒津吏船。
溯洄洵可乐,思卜剡中田。

天仙子

明代 陈子龙

古道棠梨寒恻恻,子规满路东风湿。
留连好景为谁愁,归潮急,暮云碧,和雨和晴人不识。
北望音书迷故国,一江春雨无消息。
强将此恨问花枝,嫣红积,莺如织,侬泪未弹花泪滴。

天仙子

明代 陈子龙

十二画屏围楚岫,一缕水沉携满袖。
小桃纤甲印流霞,听玉漏,人归后,两点横波微晕透。
豆蔻梢头春雨瘦,云腻暖金灯下溜。
镜台斜背解罗衣,芙蓉绣,丁香扣,宝袜酥温红影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