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枫树林变得红透了,晚霞青青,每天面对着安居水乡汀洲上的鸥鸟,到处都弥漫着流亡飘泊的忧愁。我天生喜欢竹子,二十年来无家可归,只能借用竹子的名义。春风还没有完全吹散,秋风已经到来,年纪渐长,我对一切尘缘都看得很淡。我只把一生的经历随意吟唱,谱成了船夫和渔人的歌声。
注释:少年游:词牌名,又名《玉蜡梅枝》、《小阑干》等,是一种五十字的双调词牌,前片三个平韵,后片两个平韵。
鸥汀(ōu tīng):鸥鸟栖息的沙洲。汀:水中或水边的小块平地。
犹借竹为名:蒋捷的号是竹山,取自他的家乡竹山的名字。无家种竹等等,意思是他没有归属的家,没有安居的地方。
棹(zhào)歌:渔歌,船夫的歌曲。棹:摇船的工具,这里代指船。
《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译文及注释详情»
蒋捷是一位宋朝时期的杰出词人,他的才华和创作造诣备受赞誉。然而,在元初时期,有人多次推举他入什,希望他能够在朝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蒋捷却一次次地拒绝了这些机会。他选择了在竹山买地隐居,自号竹山,并写下了《少年游》这首词,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蒋捷的才华早已为人所知,他的词作深受人们的喜爱。然而,他却并不追求权势和名利,而是选择了远离尘嚣,回归自然。他在竹山买下一片宅地,远离繁华的都市,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自号竹山的蒋捷,以竹山为名,寓意着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清新、纯洁的追求。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出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少年游》是蒋捷在竹山隐居期间创作的一首词,它描绘了一个少年在山水间游玩的情景。词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蒋捷通过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对于追求内心真实和自由的渴望,以及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蒋捷的选择和创作背景,展现了他对于自由和宁静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生真谛的思考。他拒绝了权势和名利的诱惑,选择了远离尘嚣的竹山,以此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他的创作也充满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通过《少年游》这首词,他向人们传递了一种追求真实和自由的精神。蒋捷的创作背景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追求和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自由和宁静的向往和追求。
《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创作背景详情»
蒋捷的这首词是对自己身世和生平的自述,与他的《虞美人·听雨》一样,表达了更为婉约的情感。词以写景起调,描绘了枫叶深红的景象,暗示了自己经历了风霜的洗礼,即将落地。接着,词人表达了客居江湖的亡国飘泊之愁,以水乡的鸥鸟和沙汀作为意象,展现了内心的思念之情。
词中提到了词人种竹的愿望,竹节被视为高节和虚心的象征,种竹寄托了亡国遗民的心事。然而,由于国破家亡,词人无家可归,只能借竹为名。词人曾在宜兴竹山隐居,故自号竹山。
词的后半部分转而描写时间的易逝,季节的迅速变换带来了一片空虚。词人表达了对失去少年欢乐和豪情壮志的悲哀,以冷漠和麻木来表示对黑暗现实的蔑视。
最后,词人以颓唐、闲散、放浪的形态自嘲,以山水和渔樵为知音,作逍遥游。他让舟子和渔人去唱“棹歌”,自己则以闲吟闲咏的方式度过平生。这种闲淡是被迫养成的,因为愁闷已经达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
蒋捷出身宜兴望族,少年时中科第,使他养成了名士风流的气概。然而,朝代更迭使得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词只能在吟花赏月中表达对往昔盛事的眷恋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词以婉约的笔调表达了词人内心的隐痛和对往昔的思念。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表达个人情感,词人展现了对亡国遭遇和现实困境的反思和抗争。
《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赏析详情»
蒋捷(约1245~1305后),字胜欲,号竹山,南宋词人,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他出生在一个宜兴大族的家庭。在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他中了进士。然而,南宋覆灭后,他深感国家的痛苦,选择隐居不仕,被人称为“竹山先生”、“樱桃进士”。他的气节备受当时人们的重视。
蒋捷擅长写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为“宋末四大家”。他的词作多表达对故国的思念、对山河的哀伤,风格多样,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他尤其擅长运用奇巧的语言,独树一帜,成为宋季词坛上的独特存在。
蒋捷的词作有《竹山词》1卷,收录在毛晋的《宋六十名家词》本和《彊村丛书》本中。此外,还有《竹山词》2卷,收录在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中。这些作品展示了他独特的才华和风格。关于他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时间,目前的资料并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