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绝不回来。
死后何必将尸骨埋葬在故乡的土地,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
注释:乡关:家乡,故乡
桑梓:家乡,故乡。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青山:象征祖国的山河秀丽。
补充:
立下志向: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走出家乡:离开自己的故乡,追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学习不取得成就: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取得显著的成就。
绝不回来:决不返回原来的地方。
将尸骨埋葬:把自己的遗体安葬。
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指祖国的各个地方都有美丽的自然景观。
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可以成为自己的安息之所。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毛泽东在1910年秋天离开家乡韶山,踏上了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在他离开之前,他写下了一首诗,并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为告别。
这个转折点标志着毛泽东离开了他熟悉的家乡,踏上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他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接着未知的挑战和机遇。这个时刻对于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代表着他成长和发展的起点。
在离开之前,毛泽东决定写下一首诗来表达他的感受和告别。这首诗被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这显示了他对家人的深情厚意和对家乡的留恋之情。这个举动也表明了他对自己未来的决心和信心。
这篇创作背景描绘了毛泽东在离开家乡之前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它展示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家人的思念。这个转折点标志着毛泽东开始了他的探索之旅,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毛泽东的一首诗进行解读和评价。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诗中的起首两句表达了毛泽东求学的坚决和志向的高远,用“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绝唱来展示他的决心。后两句则通过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描绘了死后尸骨归故里是否必要的问题,表达了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整首诗通俗易懂,平仄押韵流畅,巧借古今中外经典词句,简洁而不简单,通俗不失大雅。这首诗展示了毛泽东的心态和志向,显示了他的聪慧、倔强、记忆力和毅力,标志着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赏析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