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日本歌人》原文赏析

  • zèng
    běn
    rén
  • [
    jìn
    xiàn
    dài
    ]
    xùn
  • chūn
    jiāng
    hǎo
    jǐng
    rán
    zài
    yuǎn
    guó
    zhēng
    rén
    xíng
  • xiàng
    yáo
    tiān
    wàng
    西
    yóu
    yǎn
    liǎo
    shì
    fēng
    shén

原文: 春江好景依然在,远国征人此际行。
莫向遥天望歌舞,西游演了是封神。


相关标签:赠别友人抒情愤懑讽刺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三月的烟花依然绽放着柳绿桃红,远方的客人此时登上归程。请不要回想这里的歌舞演出,演来演去尽是些牛鬼蛇神。

注释:日本歌人:指的是日本戏剧评论家升屋治三郎。
春江:春申江,即黄浦江,指上海。战国晚期楚国令尹春申君黄歇被封于吴地,疏浚此河,故称春申江、黄浦江。
远国:指日本。原作“海国”,在编入《集外集》时改成“远国”。征人:行人,指升屋治三郎。此际:这个时候。
歌舞:指戏剧。“望歌舞”原作“忆歌舞”,在编入《集外集》时改成“望歌舞”。遥天:遥远的天边,此处指远方。
西游:指以神话小说《西游记》为内容的戏剧。封神:指以神怪小说《封神榜》为内容的戏剧。写姜子牙(吕尚)助武王伐纣,各神怪来助战,终于灭纣,姜子牙册封诸神告终。 《赠日本歌人》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一首诗的创作和发表情况。根据《鲁迅日记》的记载,这首诗是在1931年3月写的。当时,鲁迅为了纪念升屋、松藻和松元三位朋友,特意为他们各自书写了一幅作品,并将自己的诗文记录在后面。这首诗的条幅上还附有一条注释,写着“辛未三月送升屋治三郎兄东归。”这说明这首诗是在辛未年的三月份送给升屋治三郎兄弟的,而他们当时正准备东归。

然而,这首诗并没有立即发表出来。直到1934年7月20日,《人间世》半月刊的第八期上才首次刊登了这首诗。这意味着这首诗在创作后经过了三年的时间才被公开发表。这也说明了鲁迅对于自己的作品非常慎重,他可能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和修改,才决定将这首诗公之于众。

这篇创作背景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鲁迅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发表历程。它展示了鲁迅对于自己作品的认真态度和对于朋友的深厚情谊。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文学刊物对于鲁迅作品的重视和认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的作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赠日本歌人》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鲁迅的诗作《送友人》进行解读。该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鲁迅对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社会的不满和愤慨。

首先,诗中的“春江好景”一句,通过引用唐代张虚若的《春江花月夜》典故,暗示了送别日本友人的时令正是春天。这里的“春江好景”指的是大自然的景色,而并未包括上海人间社会。这种对比手法揭示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

其次,诗中的“远国征人此际行”一句,直接点明了友人离别远行。作者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沉重心情和无限感慨。友人来到上海非常不易,而正当盛春到来之际却要离开了。这也从侧面揭示了国民党统治下的可憎和上海剧坛的令人生厌。

最后,诗中的“莫向遥天望歌午,西游演了是封神”两句,紧承送行,劝告友人回到日本后,不要遥想国民党统治下的上海大戏院会出现什么新的歌舞。这里的“西游”和“封神”指的是妖魔鬼怪、黄色下流戏,用来影射国民党。这种寓意深刻的表达方式,表现了鲁迅对国民党统治的愤慨和痛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春江景色、友人离别和上海剧坛的描写,以及对国民党统治的讽刺和批评,展现了鲁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不公平现象的不满。 《赠日本歌人》赏析详情»

猜您喜欢

七哀诗三首·其二

两汉 王粲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
方舟泝大江,日暮愁我心。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
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
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
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羁旅无终极,忧思壮难任。

黄州

宋代 陆游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忆昔

宋代 陆游

忆昔从戎出渭滨,壶浆马首泣遗民。
夜栖高冢占星象,昼上巢车望虏尘。
共道功名方迫逐,岂知老病只逡巡。
灯前抚卷空流涕,何限人间失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