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广阔无垠的天地之间,草木展现出各种奇特和怪异的形态。我年老时独自坐在蒲团上,感觉在山中特别自在逍遥。
注释:悠悠:广阔,深远。献:展现。奇怪:形状奇特,隐喻宋朝亡国后发生的各种怪事。投老:到老,临近老年。蒲团:用蒲草编织的垫子,僧人打坐或跪拜时使用。
《山中夜坐》译文及注释详情»
德祐初(即1275年),文及翁曾任参知政事,宋亡不仕,闭门著书。这首诗是他在山中隐居生活的写照。在宋朝灭亡后,许多文人士大夫失去了官职,他们选择了隐居山林,过着清静的生活。文及翁也是其中之一。
文及翁在山中的隐居生活充满了诗意和哲思。他远离尘嚣,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山中的清风、流水和鸟鸣成为他的伴侣,他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闭门著书,沉浸于文学创作中,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这首诗描绘了文及翁在山中的生活场景。他在山间修建了一座小屋,屋前有一片茂盛的竹林。他每天早晨起来,听着鸟儿的歌唱,看着太阳升起,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他喜欢在竹林中散步,与竹子为伴,感受它们的静谧和坚韧。他还种植了一些花草,让山中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文及翁的隐居生活并不孤独,他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来访。他们一起品茶、谈论文学和哲学,互相启发。他们共同追求着心灵的自由和人生的真谛。
这首诗展现了文及翁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他通过山中的生活,寻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满足。他的隐居生活不仅是对宋朝政治黑暗时期的回应,更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问。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作,传达出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独特见解,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文及翁的隐居生活和他的诗作都成为了后世文人的楷模和启迪。他们通过他的经历和作品,感受到了隐居生活的美好和价值,也受到了他对人生和艺术的深刻思考的启发。他们在自己的创作中,追求着真实和自由,传承着文及翁的精神。
《山中夜坐》创作背景详情»
《山中夜坐》是一首描写山中景色和诗人内心境界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山中的清幽景色和夜晚的宁静氛围,营造出一种恬静淡泊的氛围。诗的开头两句描写了山中景色的广阔和深远,通过将草木拟人化,表达了宋亡后社会的翻覆和种种怪事的不堪入目。接下来的两句将景色转化为诗人的心境,将蒲团插入到草木争奇斗怪的场景中,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人自称“投老”,意味着他将一辈子坐在蒲团上,直到生命终结,这种归隐生活被诗人冠以“自在”的称号,显示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赞赏。
根据《古杭杂记》的记载,诗人文及翁是一个胸怀大志、有为之士。他曾表示自己有恢复国家的志向。然而,诗中对林处士的讥诮表明了诗人对那些自命风雅、不问国事的所谓“高人隐士”的深恶痛绝。这样一个有血性的男子,却不得不在寂静的山林中孤坐蒲团,这其中蕴含着多少难言的隐痛。诗人外表平和闲适,但内心却充满了亡国的哀痛和愤激。这种“自在”的归隐生活,实际上是对现实的抗争,是作为社会对立面的存在。
与文及翁相似,南宋末年的词人刘辰翁也有类似的身世和心境。他在《柳梢青》一词中表达了对故国和前朝的思念之情。在山中夜晚的清冷中,青灯独坐,诗人念念不能忘情的,仍然是旧君故国和前朝父老。文及翁和刘辰翁的身世和心境完全相通。
通过描绘山中夜晚的景色和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抗争,诗人成功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诗中的“自在”归隐生活既是一种逃避现实的选择,也是对现实的反抗和抗争。整首诗以清幽的山中夜晚为背景,通过描写景色和心境的转换,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愤激。
《山中夜坐》赏析详情»